文/楚寻欢
遥望刚刚结束的2018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感觉是进入了低俗当道的杂货铺,可谓满地垃圾中的战斗机,除了毕加索式的陈货撑台面,优质鲜货奇缺。
坐落在香港的“巴塞尔”从一出生就是个畸形儿,中国画廊热脸贴冷屁股的行为注定了其尴尬的不远处还有绵绵的阵痛。没办法,人家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你。
有意思的是,近日读到《2018香港巴塞尔,成就了谁?》一文中提到资深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也注意到了中国中小画廊在香港巴塞尔的尴尬境况,在他看来:“开幕首日展场内人山人海,巴塞尔博览会参展画廊更是业界牛逼的标签!燕雀焉知鲲鹏之志。”然姐夫拍创始人胡湖却说:“开幕日人流量比较少。”
笔者就展场传出的图片来看,香港巴塞尔挖空心思的热闹表演确实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的眼球,只是这种集体标新立异,菜市场式的火爆委实乏善可陈。它让人感觉更像是进入了一个闹哄哄的游乐园——一个充满叫卖声、缺乏儿童喊“皇帝新装”的游乐园。
正如李苏桥所说,实际上那些一线国际画廊对市场的垄断却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大部分努力想当收藏家的新有钱人在缺少独立判断缺少审美还缺少时间与耐心的时候,只能紧跟大牌国际画廊翘首企盼当代艺术的红利;此外就是大牌画廊合作的艺术家拥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包括双年展、美术馆等等,虽然屡遭非议,但当代艺术领域就是这样一个生态系统),这保证了收藏家们能与大牌画廊一起玩显得特别有面子,走哪儿都可以吹。如此看来,这成为香港巴塞尔总能吸引一拨一拨的中国或泛亚洲淘金客的重要原因。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批批中国画廊貌似很伟岸的赶集行为,在这个泥沙俱下的国际杂货铺里瞬间即被淹没。
艺术有什么用?
香港巴塞尔告诉我们,艺术不过是用来吹牛的道具。我们习惯于盲目跟风的艺术生态在香港巴塞尔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求新与流俗在香港巴塞尔泛滥成灾,香港巴塞尔还能圆我们的中国艺术梦吗?
中国画廊或艺术机构何时能打造自己的“巴塞尔”屹立于世界舞台引万国朝圣?显然这种骨子里的不自信跟风行为换不来中国艺术梦。也许,当我们的画廊能以实力不屑参加“巴塞尔”、“威尼斯(双年展)”时才是中国艺术引领世界艺术舞台的开始。
不幸巴塞尔,他们习惯的期盼与尴尬还将继续;
幸有巴塞尔,他们正在为中国本土艺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强劲发声让道。
2018.3.31(插图摄影:希邪画廊王金杰)
楚寻欢:来自楚国的南蛮北漂客,原名王绍军,媒体人、独立艺评人。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