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纷纷,行人断魂,怀念和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祀”被列为国家头等大事。在如今的中国,祭祀先人,更是延续了中国文化内涵之一的祖先崇拜。俗话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回溯漫长岁月的同时,中国人也在一点一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
祭祖活动源远流长,国内的四大祭祖活动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文武炎黄”,分别是:祭祀孔子、祭祀姜子牙、祭祀炎帝、祭祀黄帝。在刚刚过去的戊戌年清明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领导人,海内外知名人士踊跃参加清明公祭黄帝活动,向世人宣示了由黄帝时期开创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今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华夏雄风和民族正气,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崛起。
黄帝祭祖大典
黄帝祭祖实质是祭“国”,所谓“祭国”,也就是“国祭”。“祖”与“宗”相连,关于古代国家“祭祖”的内涵,不是一家一户一族的“血缘祭祀”,而是“政治祭祀”。据文献记载,自汉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从未中断。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公祭黄帝的典礼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人关注。如今,每年都有100多万人次前来谒陵祭祖。”盛会十九大,砥砺前行初心不忘。开启新时代,思想引领伟业恒昌……‘一带一路’连五洲命运,精准脱贫惠华夏山乡。”大气磅礴的祭文、庄严肃穆的告祭乐舞既展现了炎黄子孙怀祖归宗的血脉之情,也描绘出盛世中华的繁荣景象。
时间:清明节
地点:桥山黄帝陵
炎帝祭祖大典
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巍巍罗霄兮,涛涛洣水;楚尾吴末兮,眠吾始祖;炎帝神农兮,以开农耕……”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颂歌《祭炎帝》,表达了对始祖炎帝神农氏的赞美与敬仰。自炎帝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神农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时间:重阳节
地点:炎陵县炎帝陵
孔子祭祀大典
祭孔大典是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祭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象征,是“华夷之辨”的一个重要标志。祭孔活动从孔子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就开始了,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来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祭孔大典正是这种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的代表。祭孔大典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仪式,它经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蕴藏了中华文化的许多密码和基因,是我们最深沉的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他从历史深处走来,关乎当代中国的崛起,关乎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时间:9月28日
地点:曲阜孔庙
姜子牙祭祀大典
姜太公是“封神之神”、“周师齐祖”“尊至天齐”,中华众多姓氏的人们都对姜太公顶礼膜拜。尊奉姜太公为太始祖,“渭水源流长”,同出一源,共同发展。姜尚兴周建齐,其倡导的“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重商兴农”政策,“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精神奠定了齐文化。齐文化至今仍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历史资料记载,当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个姓氏都由姜姓繁衍而来,其中包括姜、吕、丘(邱)、高、崔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等38个复姓。据统计,姜太公后裔姓氏有上百个,分布海内外各地数千万之众,仅邱氏一姓就有500余万。因此自2003年起,海内外的姜氏后裔便齐聚在姜太公的封地齐国故都临淄,举行大型祭祀祖先活动,既是表达了对远祖的仰慕与情感,又是表现出对身为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后裔的骄傲和自豪。这种祭礼,也蕴含着对中国的思慕与眷恋。
时间:9月12日
地点:临淄姜太公祠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拜祖先时,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祭祖典礼,无时不在提醒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骄傲。祭祖这一社会习俗负载了十分丰厚的精神内涵,经过千百年间无数代际的传承,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和感情的遗传基因,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发育过程。当下,通过祭祖典礼起到宣扬传统文化、继承中华美德、呼吁优秀人才、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新时代的祭黄、祭炎、祭孔、祭姜四大祭祖典礼,既是传承文化传统,也是在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共同价值观。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