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号上午9点刚过,万兴歌舞团的排练厅就“ 热闹”了起来——十几位少男少女开始了每日的排练。他们排练的舞蹈名叫《小匠》,是大兴区文化委员会的原创,讲叙的是京胡传承人历经“初识-戏琴-修琴-制琴-守艺-传艺”等阶段,用尽一生心血守护京胡制作技艺的故事。2017年,该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舞动北京”群众舞蹈大赛的群星舞蹈创作奖和青年组金奖。
表演这支舞蹈的团队名叫万兴歌舞团,是全市各区中唯一一个成立30年以上的区级专业文化团队。他们的作品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舞动北京“金奖”等。
《小匠》现场演出场景
然而十年前,万兴歌舞团的运营状况还很“糟糕”,管理混乱、资金短缺、演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亟待解决,时任大兴区文化馆副馆长兼万兴歌舞团团长的尹水在压力之下,实施了他的创新运营模式,他就像是一位匠人,至今初心不改。
理念创新:时刻具备服务意识
2009年,尹水出任大兴剧院(2015年更名为“大兴区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经理,面对经营观念老旧,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他从基础服务抓起,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善服务质量,更新服务理念,全力打造“观众之家、院团之家、演员之家”。全新的服务理念也被带到歌舞团。
2010年,尹水开始了转型升级——由之前的商演为主转型为惠民为主,他要为观众带来满意的演出。
满意的演出首先是满意的价格。凭借着对大兴区文化市场需求的洞悉,歌舞团积极与区政府各部门合作,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向群众提供免费的演出。“我们的演出几乎都是免费的,只有极少的商业演出。”尹水介绍说。
演出面对的群体都是不同的,有田间地头的农民,有来京打工的务工者,有部队的战士,有学校的师生……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文化四进”受到了各个群体的追捧。
除了价格,满意的演出更需要满意的表演,尹水在打磨剧目上花了不少心思。为了表现大兴区农民这个群体,2009年,尹水率领歌舞团创编了原创舞蹈《醉了瓜爷》;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进入剧场,2011年推出原创舞蹈《都市白领》;2015年还与北京京剧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作编创了新编历史京剧《南海子》…… “心系百姓,心系群文”,尹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兴区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他勤勉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愿为他们提供最满意的文化服务。
待遇创新:考核保证员工满意
为了激发演员的动力,尹水一上任就下定决心在歌舞团实施“绩效考核+考核工时制”的政策,通过合理化的工资分配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每个演员的能力不一样,如果不采取这个机制,演员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我们每个季度都要对演员进行考核,考核完直接跟本人的工资挂钩。”尹水向记者介绍,演员们的工资主要被均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业务考核而评定的等级工资,业务考核看得是演员们的基本功,个人剧目、集体剧目的表现力以及技术技巧的展示,由聘请的老师背对背打分确定;第二部分就是日常的“德能勤绩”评分,它包括职业品德、演出能力、出勤率和工作实绩等,两者的综合分最终确定演员的个人工资。
“其实包含在工资之内的还有演出费,那就是多劳多得。”尹水借鉴了市属改企单位的做法,决定将演员的能力通过业务考核划分为一、二、三等,“能力强的会优先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工资也就越高”。正是凭借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尹水让歌舞团的演员们各显其能,铁打的绩效设计不仅带来了公平,也让员工们打心底里满意。
生产创新:三个要点形成闭环
确定好服务理念和管理制度后,最后就剩下内容生产了,为了保证演出剧目的丰富性,尹水主要从人才储备、原创剧目和演出合作三个方面开创新的业务模式,而这三点刚好形成了一个“引入演员-剧目排练-现场演出”的完整生产闭环。
人才要足,保证剧团活力
“舞蹈类演员吃的是青春饭,必须要储备好新生力量”,面对歌舞团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尹水一接手就亲赴东北招来第一批演员,他还积极与辽宁省艺术学校、佳木斯职业学院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各大院校签约,保证后备力量优质充足。
有了充足的人才还不够,尹水对他们很“苛刻”,没有下班儿一说,练好了才算,延迟下课是常有的事。
演员们也表现了他们吃苦肯干的毅力,有一年在芬兰演出,那天刚好是中国的大年三十,我们有八段舞蹈,要演四个小时左右。”尹水皱起眉头回忆起来,“演出当天突然下雪了,一位舞蹈演员在匆忙下台换服装的过程中踩空了,直接从一米多高的台面上摔下来,小姑娘从右脚脚腕到整半个身体都红肿了。现场的老外医生更是下了“命令”,坚决要求她休养半个月,但小姑娘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芬兰演出,受伤的演员依旧坚持
其实这种突发情况并不少见,但也正是这种吃苦耐劳、互相帮助的精神使得歌舞团更加团结,更具生命力。
原创要好,保证观众喜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视听行业迅猛发展,而这无疑会对线下的演出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尹水看来,这就愈发需要歌舞团“打自己的原创”,不但要“时常更新剧目”,更要“接地气”。拿他的话说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琐事儿搬到舞台上就是一台戏”,“另外,按需供给也很重要,哪个地区喜欢什么我们就排什么,您看这个”,说着他从一叠文件中抽出了一个剧本递了过来,大标题赫然地写着“拆迁”两个字。
其实尹水不光关注发生在大兴人身边的事儿,他还从非遗中吸取灵感,为观众带来原创大戏。“我们团从2012年做《新意·武吵子》开始,就一直在关注非遗这个领域,这两年大兴非遗文化传承也做得越来越好,咱这儿的确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挖掘。”尹水向记者介绍了《小匠》诞生的缘由,尽管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但后来的结果却很不错:继《振军令》、《爷爷的武吵子》之后,它收到了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而这也为歌舞团带来了新的荣耀。
传承和创新往往不能彼此割裂,如何让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根本。在尹水看来,“传承需要创新,因此做非遗一是要在借鉴中传承,二是要通过原创将它进行升华”。
演出要多,保证良性运转
演出的内容有了,就更需要展示的平台了。为了保证歌舞团有更多场次的演出,早在十年前,尹水就与央视品牌栏目《星光大道》签约,成为了该节目的录制演出班底,而这一合作就是五年。同年8月,歌舞团还承接了奥运会午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演出、大兴区火炬传递及奥运广场倒计时一百天系列活动演出等。
如今,歌舞团不仅有自己固定的项目演出,如“星火工程”、“文化四进”、“京津沪渝精品节目展演”等;还会承接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些公益性演出活动,如北京市文联举办的首都艺术家援藏援蒙援疆系列慰问活动、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举办的群众大汇演活动等;甚至还曾远赴芬兰、意大利,参加中国文化部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的展演。
“这个大家庭已经有四十多人,全年演出300多次。”谈起歌舞团近两年的成就,尹水的眼里充满期望。成立于1987年,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成立了三十多年的区级团队,万兴歌舞团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尹水就像一位匠人,不忘初心,一心为歌舞团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