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根据共青团中央联合腾讯对13-18岁的青少年的用网情况与网络安全的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中,游戏的热度已低于短视频和电影/电视节目,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笔者认为,这其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短视频观看极易沉迷。短视频以其内容新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轻松娱乐的特点,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同时各类视频平台强大的分众传播能力,分析用户的喜好,不断投送用户感兴趣的视频,从而使得用户沉迷于视频平台的连续“轰炸”中无法自拔。
二是短视频资源缺乏教育导向。短视频的资源丰富,制作门槛较低,绝大多数来自于自媒体,其价值取向良莠不齐、信息真伪难辨。受时长限制,短视频的内容浮于表象、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的内涵,特别是一些传达享乐主义、物质至上、虚假世界的负面内容,会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短视频平台上存在一些“合规”但却“毁三观”的内容,成年人有很强的甄别能力,但青少年在成年人的世界耳濡目染,则可能形成拜金主义、投机主义、消极主义等等。
三是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鸡肋。目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从外部强制规范引导青少年使用时长,但由于过滤后的内容过于单一,使得这一功能被很多青少年及家长搁置。
鉴于此,笔者建议:进一步探索优化“青少年模式”,守护青少年网络安全。
加强网络审核。短视频平台成立青少年内容专项审核团队,对青少年发布内容或与青少年相关内容进行专项特别审核和过滤。相关部门加强对青少年短视频内容监管,通过分层协作完善对青少年观看短视频内容保护。
优选内容供给。通过算法+社交+人工三合一的分发机制,算法+社交确保千人千面的体验,人工机制确保优质内容得到优先分发。人工精选优质正能量内容,过滤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再结合算法推荐给青少年。在坚持算法中立的基础上,“青少年模式”中,用户将看到更多弘扬民族精神、讴歌劳动人民、展现师生风貌、生活小知识等富含教育价值及传递正能量的内容。
激发创新表达。短视频作为个性化表达的载体,激发青少年的表达欲,满足青少年新潮时尚、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鼓励短视频平台制定激励青少年群体创新表达,分批次建立专项激励机制,对正能量视频创作者予以适当奖励,加强对创作者的引导,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的优质内容。鼓励短视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深入校园和青少年群体社区,调动他们创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家校合理利用。从过去的板书到如今音视频的多媒体,教育的形态与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其一味禁止孩子看短视频,不如发挥短视频在教育中有利的作用。例如,在授课过程中适度穿插相关短视频素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国家博物馆、国家科研机关、共青团等进驻短视频平台融入青少年文化;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看到的优质内容,并尝试相关制作等。学校、家庭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短视频,鉴别内容的优劣,逐步建立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作者系民建会员、江苏省无锡市塘南中学教科室主任)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