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贸促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于9月24日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顺利闭幕。
本届文博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以“绿色北疆 文创未来”为主题,立足自治区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合作互动,大力引进自治区外优质资源,积极推动本地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不断提升内蒙文化产业的开放度和综合发展水平,更好满足全区各族人民文化产品供给需求,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本届展会质量、论坛活动、经贸实效、对外影响较前三届大幅提升,展示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勃勃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展示规模与档次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本届文博会设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共计展示面积为2.8万平方米。其中主会场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共8大主题,分别为文化产业综合馆、“一带一路”国际馆、文旅创意生活馆、数字科技体验馆、“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馆、绣美内蒙古馆、书香文化精品馆、工艺美术品馆,内容涉及文化传媒、数字科技、文创开发、创意设计、传统非遗、生活美学、动漫电竞等多个领域,包括展览交易和互动体验两方面内容。两个分会场分别是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玉泉区大盛魁文创园文化集市。
本届文博会国内外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区外、境外参展企业比例超过40%,其中境外展商58家,分别来自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印度、罗马尼亚、希腊等近20余个国家。区外参展企业120家,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20余个省市,成功搭建起一个区域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
参与本届文博会主会场、分会场、相关活动的总参与人数达18万人,其中,展览展示参观人次达到12.5万,最高日参观人次更是达到了3.6万人次。
二、文博会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杆与展示窗口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构建起新时代内蒙古文化符号,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特点。近年来,内蒙古各盟市和直属国有文化企业的文化产业充分释放文化发展潜力,文化产业发挥出了乘数效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文博会上,内蒙古电影集团带来了民族院线的成果,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承办的“辉煌70年
书香内蒙古”引来全国各地多家优秀出版单位携万册图书打造了一场阅读盛宴。绣美内蒙古馆的王府刺绣和契丹御绣按照“公司+农户”模式,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推动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通过融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设计,更好地走向市场、走进生活,实现产业化发展。
呼伦贝尔馆的民族特色工艺品、乌兰察布馆的非遗手工艺品和锡林郭勒馆的元上都系列文创产品……琳琅满足的文创产品吸引观众们驻足。
各个展馆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自治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成就,也彰显出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质的文化产品,以及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馆
内蒙古各盟市和直属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博会上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发展成就,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形成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同心圆”式的经济圈。本届文博会推出“草原上的蒙古包”专题分享会,“内蒙古味道”美食市集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和展品,精心设计特装了“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馆、绣美内蒙古馆和书香文化精品馆等展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得以集中展现。内蒙古文博会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以平台促发展,以交流促进步,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
内蒙古文博会成为展示草原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招才引智,对接全国乃至国际优质文化资源、建设高水平“文创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本届展会邀请了来自日本、俄罗斯、印度、罗马尼亚、希腊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艺术文化产品;首次推出主宾国概念,邀请意大利作为主宾国参展,展出达芬奇机械装置、意大利文创产品、意大利时尚生活品牌等内容;邀请了“一带一路”展商参会,展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在达芬奇诞辰500周年之际,意大利展区设置了达芬奇机械装置展,带领观众走向这位伟大天才的奇妙世界。“一带一路”国际展区里,“艺之灵”“瓷之韵”“器之道”3大板块为参展企业和观众带来更加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也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地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感情融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参展的各沿线国家提供了文化交流、文化借鉴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今年首设的“博物馆文创”展区
文博会期间与“天猫新文创计划”与“设计部落”的组织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三方合作,整合国内国际重要的文创与设计资源,助力内蒙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和构建了“文化赋能产业”新文创模式。展会结束后,还将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到响沙湾考察,对高铁时代内蒙古旅游片区的规划和整合发展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内蒙古文博会为内蒙古文化企业对接国际化资源,促进内蒙古文化“走出去”,在内蒙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内蒙古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正通过内蒙古文博会这个平台走向世界。
四、头部企业和IP聚集,彰显文博会吸引力提升
本届内蒙古文博会首次设立的“博物馆文创”展区掀起了新文创热潮。国家宝藏联合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洗漱来到内蒙古,故宫博物院的口红、便签,陕西博物馆的“唐小妞”,国家宝藏联合博物馆的千里江山蒸汽眼罩……众多网红产品在展厅内圈粉无数。“博物馆主题”文创产品,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在生活之中,借助新颖的创意创新和技术应用,让文化更“青春”,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文博会同时邀请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数字展示行业龙头上海风语筑、全球首家电影级沉浸式VR体验求索科技、文旅数据平台驯鹿旅行等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参展。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的对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使之成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的“助推器”。
五、交易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提升,展会经贸实效扩展
内蒙古文博会作为内蒙古打造文化产业重点平台,积极扩大经贸交流成果,现场成交860万元,达成协议交易额近2.5亿元,展会期间,海内外展商与本地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洽谈,普遍反映展会平台作用大,经贸成效明显。
对文化产业而言,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原创性、体验的多元化越来越重要。本届文博会在文化产业综合馆、“一带一路”国际馆、文旅创意生活馆、书香文化精品馆、工艺美术品馆等展馆大幅增加交易内容,设计了科技类、文创类、工艺制作类等互动体验活动,观众还可在观展期间到不同展馆内的打卡点进行拍照打卡,进一步提升展会的交易、互动、娱乐功能。
文化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陈,更应是今生的触手可及。今年的内蒙古文博会还打造了一个户外展区,“内蒙古味道”美食市集邀请传统内蒙古老字号企业,现场加工最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味道美食,并通过非遗技艺的展演,为内蒙古文博会增加了人气。各类文化产业创新成果展示,注重增强观众互动体验,让观众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跨越历史与未来,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
六、强化文化产业交流,省际交流创造新价值
文博会邀请“首都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重点文创企业、展览资源参展参会,促进内蒙古文创企业与国内各重点地区的企业交流合作。
“赋能文旅产业
共筑亮丽北疆”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上,内蒙古当地文旅项目与文旅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了合作意向签约。从文化产业外部发展来看,文化渗透于其他各行业。省际间的交流合作,创造新的经济价值,挖掘了新的动能。内蒙古与多省市开展的一系列交流合作均着眼于做强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不断推出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从图书到美食,从特色小镇到互联网产品,从主题分享到战略合作,都在进行着由粗放走向精细,由追求数量到走向追求品质的探索。
七、丰富配套活动内容,推动新产业与消费升级
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内蒙古特色,文博会期间进行了 “赋能文旅产业 共筑亮丽北疆”文旅融合发展论坛、“草原上的蒙古包”专题分享会、草原电竞嘉年华、“内蒙古味道”美食市集、“创艺至尚”当代艺术创新展、2019年内蒙古第二届精品图书展等配套论坛和活动。其中,在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对如何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优质文旅产品,内蒙古如何在高铁时代更好地通过旅游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文博会期间,系列同期活动的举办,将更加有利于内蒙古以“文”化产业、以“文”化经济、以“文”化生活,让文化转变成新的动能,推动新的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
配套活动辐射力强势扩大。本届文博会的配套论坛及相关活动突出开放、专业和创新,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和从业者,聚焦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草原上的蒙古包”主题论坛上,从蒙古包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设计师们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创意,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讨论了对蒙古包的理解。蒙古包设计大赛共收到来自日本、德国、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设计机构和设计师的204份作品,最终有25组作品入围。
经过四年的培育和积累,内蒙古文博会已经逐步成为助推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内蒙古唯一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对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内蒙古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年来,内蒙古文博会聚合国内外优质文化产业资源,引领全区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引领自治区文化产业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新时代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