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摄影艺术

与AI之眼互相凝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定义身体存在

来源:中华网    编辑:Emily     浏览量:
2023-08-05

  高婧艺自11岁起习舞,从故乡黑龙江哈尔滨来到上海舞蹈学校芭蕾舞系学习,毕业后考取了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现代舞专业,大四那年来到当代艺术重镇纽约,在纽约州立大学完成了本科的学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者是婧艺最重要的身份之一。直到新冠病毒的爆发,与很多生活、工作被按下暂停键的人们一样,婧艺也在这个契机下开始重新想象未来的可能性,并开始思索自己与外在空间、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她开始重新审视摄影,这一在过去只是被她当作兴趣与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或许这可以成为自己新的表达出口?带着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影像艺术的探索欲,进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摄影。而三年过去,摄影师与视觉艺术家已经与舞者一同,成为敬意新的身份符号与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这些角色各不相同、但相互作用,催生出与她本人经历紧密相连的创作主题。

  在学习舞蹈期间,婧艺就热衷通过镜头探索自我与身边的世界。在这尝试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张照片记录下的远远超过一个凝固住的瞬间。一张有着边界的照片中的画面可以从原本框架不断向外延伸,给予观众超出其物理面积与像素数值的信息、情绪、含义。一个被镜头偶然捕捉到的肢体动作在光影、时间等诸多元素的影响下,又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与情感联想,诠释出无数种可能性。

  身为舞者,婧艺对于身体作为客观存在与自我意识的承载的多重身份有着更加细腻的理解与体悟,身体也成为创作的主要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婧艺开始对人类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关系这个西方哲学中的经典议题产生兴趣。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用手与手的触摸来打比方:“当我的左手和右手相碰触时,右手有碰触左手的感觉,左手有碰触右手的感觉,但这两种感觉却混沌而不可分 — — 在这里,我身体的两部分互为对方的主体,也互为对方的客体,我的身体向自己显示自身,达到内在与外在彼此交融的状态。”


202308041415011906493699.jpg

Is this it, 2020


  在她最初的摄影项目作品“Is This It”(2020)中,她将自己的身体提取出来,令其片断似的出现在画面之中,以“他人之眼”重新观察、凝视。在之后的作品“It Goes Inside”(2021)中,尽管依旧在探讨身体表面与具身体验,画面中已经不再有任何身体部分出现。“It Goes Inside”聚焦的主题是皮肤表面上的伤疤。肌肤作为身体的表面结构,不仅是展现、记录身体体验的“档案馆”(Archive),同时也是人体与外界相处、互动的“界面”(Interface)。每一具身体的肌肤,都记录下这具肉身承受过的关怀、伤痛。肌肤自身也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变换、或是被暂时毁坏、或是重新生长。婧艺将打印出的大幅皮肤疤痕的照片覆盖在了常见的公共设施上、放置高度城市化的的社会情景之下,通过一种超现实的方法令身体与其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直接产生对抗与对话。


20230804141502801699689.jpg

It Goes Inside, 2022


  婧艺希望可以通过这个作品表明自己反对当今摄影实践逐步趋于数字化,弃物质性的立场,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数字环境正在深刻改造着物理空间。天然具有物理属性的人类该如何应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趋势?

  婧艺2023年的毕业作品“It Is US”(2023)延续了对于人/非人,有机/无机的讨论,并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到了人与机器二元关系的讨论之中。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到雕塑、再到影像装置,这个项目中重新构想了在人工智能的视角下,人体的各个部分会是怎样的,探索了人机相互作用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在对于作品的个人阐述中,婧艺引用了《后人类境况》作者、视觉艺术家Robert Pepperell的文字: ‘'If we can think of machines, then machines can think; if we can think of machines that think, then machines can think of us.’ 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的身体部位:皮肤和眼睛。为了知道人工智能对于人体的想法和理解,婧艺把对于皮肤和眼睛的描述输入到人工智能生成工具之中,随即又将得到的数字图像转化为雕塑与交互式装置,将“身体作为一种技术机制”这一概念具象展现出来。在“its skin”(2022)中,她引用了《Glitch Feminism》作者Legacy Russell对于Glitch以及Digital Skin的定义。Legacy Russell定义中的digital Skin如同人体肌肤,是一个系统内外衔接的边缘区域。它包裹住了内部繁琐的后端,像皮肤一样包裹着血液肌肉骨骼以及思想。而glitch如同疤痕,它的出现如同一个契机、一个意外涌进的入口,令人意识到机器的本身的缺陷和限制性,就像当身体当出现任何不适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受到它的运作。在做激光雕刻实验的过程中,婧艺发现激光将一张数码图像解析成一个个像素点刻在材料上的过程如同在材料上编织一层皮肤,从而让她产生了整个创作过程的灵感。


202308041415021575118782.jpg

Its Skin, 2023


  她如此形容自己对于疤痕、对于身体、对于肌肤的感性认识:“我从小就有过好多次意外,也进过好几次手术室,所以身上有很多疤痕。每次观察这些疤痕的时刻会让我觉得身体是个很神奇的机器。细胞可以让不同部位的皮肤连接在一起。在修复期间,我并不需要特别做什么。但同时,疤痕在无时无刻地提醒我身体的脆弱性,和无法完美抹除对于伤痛记忆的事实。我觉得疤痕是个很矛盾的存在,它同时展示了我们的脆弱与敢于与过去和解的勇气。”


20230804141502580681483.jpg

It’s Eye, 2023


  “It Is US”(2023)中另外一组作品将人眼与机器之眼作类比。同样使用人工智能按照描述眼睛成像过程的文本生成图像,随后将22张生成图像与水宝宝结合成为“假体眼睛”的装置。装置与相机相连接,会在观众看向作品的时刻实时记录下“假体眼睛”中看到的景象。人眼与机器之眼在此时彼此凝视,两双眼睛产生的图像分别在视网膜与数码屏幕上“具身”。

  整个项目的终章以六张超长曝光、针孔相机所拍摄的人像肖像组成。针孔相机尽可能少的保证了尽可能少的电子元件参与,同时最大程度地模拟了人眼视角。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眼睛图像制成的镜头滤镜被放置在相机内,隐喻AI之眼。在长达十分钟的曝光时间里,被拍摄主体与“AI相机”互相对视,光线穿过针孔镜头产生代表机器之眼所看到的图像。最终生成的图像已不是主体本身,隐喻人类与机器结合的赛博格。


20230804141503385607514.jpg

It is Us, 2022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婧艺通过艺术表达不断追问人类可能的未来。她的作品与技术的生长相伴相生。几个月前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器所生成的图像因为技术的快速迭代已不可能在此时此刻被完全复制。这种此时此地的唯一性既是某种不可再生的遗憾,但更是为作品烙上了独一无二的时间注脚。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AI真的具有了自身意识,它会来怎么观察人类在当下所进行的畅想呢?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