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达《文物》1984年4期
在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碾琢玉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玉器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仿古玉风行的宋、元、明、清四代,玉作名匠只是从狭隘的眼界来认识古玉,用钢铁陀钻来仿制,并不重视忠实于原件,所制古玉往往离格,似是而非,留下破绽。这是清代以前仿古玉的普遍现象。
唐宋古玉存世与出土均稀少,后代了解很不充分。明代的高濂认为唐宋玉“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如果以高濂所处的明代的玉雕而言,宋玉确实更为工整,但若从古玉的整个历史发展看,唐宋玉器做工则显得不求工致,谈不上“极矣、尽矣”倒是战国玉器做工比较吻合这种说法。我怀疑高濂是否将战国玉器误认为唐宋玉器了。当然,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目前我们对唐宋玉的了解受到出土玉器的限制,对高濂所说的那种做工“极矣、尽矣”的玉器所知甚少。但总可以指出,现存传世及出土唐宋古玉与明代著录确有出入。
元代仿古玉存世更少,但明玉传世甚丰。从做工看,有时做与仿古两种。明代前期数量极少,但做工精致,时做玉器与明代总的工艺技术水平一致。嘉、万时期玉器做工比较粗放、有的甚至粗制滥造,不堪人目。在明玉中,有一部分受到文人书画影晌、追求诗书画印四绝、具有写意画风格的玉器,既简练又古雅,别具一格。有的则托名梅道人、赵子昂,也多少带有仿古意味。明代仿古玉面貌不一。器形有古彝、佩饰、文具类。有的则用明工惯常作法碾仿古玉,缺乏古格,陷于流俗。明末苏州名工陆子冈是兼工时做与仿古的大师,所碾玉器“工致侔古”、“与古尊罍同”。
清代玉器继承明玉,做工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乾隆中期,由于皇帝提倡,玉材充足,玉器手工艺进入了全盛时期。苏州玉工最为出名,清宫造办处玉作名匠郭志通、姚宗仁等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现存大量乾隆时期玉器,多是综合历代玉器碾琢技艺之长,不论勾彻挤压、钻孔抛光,还是仿青铜、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可以说已做到了集古玉碾技之大成,而又有发展和创新,不愧为划时代的成就。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