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资讯

邱贻生毛猴作品展在京开幕

来源:中国文物网    编辑:菲菲     浏览量:
2014-09-25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哈亦琦致辞

展览开幕式沙龙现场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9月24日上午,为展现北京独有的京味民间艺术,保护非遗技艺,宣传并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寻找消失的老北京文化——邱贻生毛猴作品展在北京93号院博物馆举办。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

      活动当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非遗科、东城区文委非遗保护中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相关领导,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展览开幕式。

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为邱贻生授予顾问证书
 

      毛猴:京城独有

      提起毛猴,即使是老北京,知道的人恐怕也不多。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主要靠四味中药材——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组合,按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的手工艺品,三四厘米高的各色“猴像”就“现世”了。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毛猴制作传承人邱贻生介绍,毛猴起源始于清道光年间北京城南的一个老药铺“南庆仁堂”。药铺的掌柜对伙计吝啬得出奇,伙计为了发泄不满,闲时就用辛夷做掌柜的身子,蝉蜕做掌柜的头和四肢,再用捣碎的白芨粘连,居然把掌柜的吝啬样子做得很形象并寓意尖嘴猴腮。掌柜看到后不但没生气,反而被毛猴的生动形象吸引,逐步迷恋上毛猴的制作,自此毛猴代代传承,流传至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毛猴制作传承人邱贻生作品

    京味毛猴重现老北京文化

      北京毛猴又名“中国蝉蜕”。取蝉蜕的头做“毛猴”的头,取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儿即辛荑做“猴”身,用蝉蜕的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肢,一只“毛猴”就成型了。您可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猴子”,经过民间艺人的巧手与妙思,一幕幕反映老北京民俗文化与生活趣味的毛猴作品呼之即出,旧京食街、老北京烤肉、茶馆说书、拉黄包车、赶庙会……邱贻生创作的毛猴作品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这些老北京的生活场景。这些毛猴作品承载的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

      文化是一种保留,也是一种变化,保留和变化围绕着老北京手艺人手里的绝活儿传承到今天,毛猴为我们寻找那些已经消失的老北京文化提供了一个去处。

      重识非遗:毛猴崛起

      毛猴作为北京传统民间工艺曾经在老北京历史上风行一时,但随着时代变迁,曾经风靡一时的毛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掌握这种工艺的艺人已屈指可数,而且后继乏人,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毛猴,如何发掘传统工艺并使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课题。“众人拾材火焰高”,重识非遗,力助毛猴崛起,需要众志成城。此次北京93号院策划展出邱贻生的毛猴作品展,意在大力推动这一传统、有特色的京味非遗,为毛猴崛起添材加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毛猴制作传承人邱贻生作品


      邱贻生毛猴作品:半寸猢狲 百态人生

      邱贻生说,毛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拟人化,如何赋予毛猴喜怒哀乐?只能靠一次次试验、揣摩,还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你仔细看,毛猴其实是没有眼睛的,但是用心做出来的毛猴,它的喜怒哀乐,你却全都能看得明白。”

      毛猴精灵可爱,高度只有3到4厘米,衣帽、道具大的不过几厘米,小的只有几毫米,却能被雕琢成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以物代猴,以猴代人,用以转载创作者对世间万象的感知和情怀。让“毛猴”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再现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蕴藏丰富的幽默与诙谐,演译人生的喜、怒、哀、乐,真是“半寸猢狲,百态人生”。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