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江西省瑞昌市博物馆参观学习。魏东升摄/光明图片
“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博物馆启幕,市民带孩子前来观展。苏弼坤摄/光明图片
【热点观察】
日前,“乐游西安听我讲·最美课堂在碑林”小小讲解员研学实践活动在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举行。活动综合运用职业体验、解说导览、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在“最美课堂”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它们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每年到了五六月份,随着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各地各级博物馆推出大批高质量儿童专题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举办各类“小小讲解员”比赛,把“殿堂”变“课堂”,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孩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以展促教:
跟随文物走进历史现场
日前,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400多名学生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展、研学,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深入了解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并体验开盲盒播种五谷。
如今,在各地各级博物馆里,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看展,时而认真聆听解说,时而驻足观察文物,时而细声讨论,时而做着笔记,他们听着文物故事走进历史现场,看着稀世珍品步入艺术殿堂。把博物馆当作第二课堂,在文物展览现场博览古今,这何尝不是新时代孩子们的美好生活缩影。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指明了方向。
为了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衔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策划推出高质量主题展览,合作研发一系列项目式学习、博物馆课程等,带领孩子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启智增慧,增强文化自信。比如一些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每年定期针对儿童群体推出生肖展、古今儿童玩具专题展等契合儿童审美特点的专题展览,通过“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等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博物馆学习的互动性,让文物“活”起来,用文化润童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拥抱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博物馆这座“大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真正实现以展促教,以展促学,寓教于乐。
儿童博物馆: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5月18日,成都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从2020年延续至今的“周末儿童博物馆”,便是该馆的创新举措之一。
博物馆被称作“第二课堂”,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如何让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打开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探索和终身学习的热情,是许多儿童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也是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成都博物馆给出的答案是:不做严肃的“教育者”,要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来。一方面,在一些展览中专设儿童观展路线,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文物“动”起来,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学得尽兴;另一方面,根据儿童认知特性设计课程与活动,比如通过“我在古代组乐队”活动,让孩子们在观看编钟等古代乐器相关展品后,进行动手涂绘和组装,以此拉近孩子们与文物的距离。
如今,“周末儿童博物馆”不断更新升级,进一步推动文化活化利用,围绕“成博带你看古今”“成博带你知美学”等板块,上新了一大批有趣有料的“新鲜”活动。川剧、川酒、美食、茶馆、庙会……“博物馆里的老成都”活动为小朋友勾勒最全的老成都“画像”,感受民俗成都的烟火气息;雕塑之美、建筑之美、漆器之美、服饰之美……“天府之美在这里”活动诠释古代文物中的美学表达,让孩子们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博物馆的活动设计是一门学问,不仅要让孩子们觉得有趣,还要让他们在感官体验之后有所收获。基于此,博物馆应当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以理念之变引领实践创新,儿童教育是博物馆必须坚持的基本社会服务活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和文物说话,让藏品“触手可及”,让文化自信变得可知可感,让文物故事形成一部生动历史教材,浸润儿童心灵;另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理论创新,要在上海儿童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周末儿童博物馆”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儿童博物馆的建设,让更多博物馆提供未成年人教育项目,增加专门针对儿童的讲解员和讲解词,让博物馆成为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小小讲解员”:
自觉做中华文明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的武汉革命博物馆里,一名10岁左右的“红巷苗苗”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赤子丹心夏明翰”的红色故事,周围游客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点赞,并报以热烈掌声。
“红巷苗苗”是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苗苗研学营”培养的“小小讲解员”。自2016年开营以来,武汉革命博物馆已培养2000余名“红巷苗苗”,他们积极参加“红色课堂进校园”“我在红巷讲党史”等武汉革命博物馆品牌社教活动,平均每年提供义务讲解1400余场次,累计服务观众10万余人,用行动展现了当下少年该有的模样。近日,两名“红巷苗苗”获评“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属博物馆(纪念馆)十大最美志愿者”。作为能够通讲全馆的“小小讲解员”,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小朋友加入志愿者队伍,一起传播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事实上,“小小讲解员”正在逐渐成为各地各级博物馆以及红色景区的标配。为构建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充实讲解队伍,使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红色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各地各级博物馆积极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历史、展示自我、参与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孩子们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感受红色精神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小小讲解员”活动无论是比赛还是研学实践,他们备赛或撰写解说词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相信一段讲述红色故事、挖掘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为游客服务的珍贵经历,必将在“小小讲解员”心中深深种下一颗种子,一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红色种子,一颗坚守初心的信仰种子。相信一段近距离“触摸”历史、“对话”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传承中国精神的经历,必会激活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作者:陈建伟 王良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讲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