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西子湖畔,水晶帘动蔷薇香,一场低调却“奢华”的展览静静绽放。
4月22日,踵事增华——蒋宝良红木雕刻艺术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开幕。因为疫情防控,这场将持续到5月28日的展览没有举行开幕仪式,工艺美术界的朋友却陆续前来观展打卡,真诚而由衷地支持这位技艺精湛却行事低调的东阳木雕工匠。
这是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首场红木雕刻艺术个人专展,也是全省首场红木雕刻个人专展。作为东阳木雕界首位红木雕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东阳木雕最年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宝良深耕行业35年,雕出了姹紫嫣红的别样春色,把红木雕刻从红木家具的装饰艺术中独立光大,巍然而成高峰。
大美不言,把传统做到极致
这是蒋宝良从艺以来举办的首场个人专展。近40件展品包括屏风、宝座、笔筒等,涵盖家具和文房用品,雅致的造型、精致的雕工、经典的画面,令展品散发着雍容高贵的气息,让人窥见了东阳木雕在朴茂绚烂之外,还有雅致华美的风景,并不由自主地忆起宋人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艳羡之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想来,这样的红木雕刻,在900年前的繁华钱塘参差十万人家里,也曾拥有过一席之地。
在珍稀红木上雕刻出姹紫嫣红图景的蒋宝良,却是幼年家境贫寒。13岁时,他被父亲制作的东阳传统脸盆架上的雕花所吸引,在父亲把花板送到雕花匠家里加工时,跟着看了几回,就无师自通地用下脚料练习。如此边看边练,初中毕业时学会了东阳木雕基本雕刻技法。16岁到广东务工,柔软的樟木替换成了坚硬的红木,使不上劲的双手被不时打滑的雕刀刻出累累伤痕,甚至被削去指甲,血流如注,他却不退缩不放弃,“挣钱的路上没有‘容易’两个字,艺术的路上更是如此。”填饱了肚子,他每天思考的只有一件事:怎样才能把活做得更好?
2014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成立50周年庆典暨国际木文化节在东阳举行,已经回归家乡的蒋宝良携着新作《圆明园十二月令图》12件座屏参展,斩获了业界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观者惊诧:“传统的东阳木雕,怎么可以这么美?”
“这么多年来,蒋宝良始终坚守东阳木雕平面浮雕的基本技法,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任由外界各种潮流汹涌澎湃,他都恪守初心,深耕传统。”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陆光正在蒋宝良的作品集序言里,道出了答案——把传统做到极致,美好自会如期而至。
“盖踵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这也是蒋宝良把展览定名为“踵事增华”的初衷所在。他在捍卫传统的前提下,科学慎审地取长补短,严谨细致地雕琢打磨,赋予了东阳木雕工丽精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多次担任评委的陆光正,见证了蒋宝良从东阳市技术能手起步,到全国轻工行业技术能手、浙江省万人计划传统工艺领军人物的硬实力,不胜欣慰:“可以说,他用传统技艺扭转了世人对东阳木雕‘传统’的观感,让大家见识到传统并不等于落伍,而是可以更精致更高贵。坚守传统,踵事增华,这是蒋宝良最可贵也是最鲜明的艺术特质。” 融合创新,创素面檀雕体系
行走在展厅里,视线还会被作为背景的复刻名画吸引,《圆明园十二月令图》《耕织图》《月曼清游图》《汉宫春晓图》。这些名画与其衬托的木雕图案几乎如出一辙,互为观照。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佩玲尤其欣赏十二扇大型立屏《耕织图》,称赞其构图严谨、雕刻精湛,色彩华丽而古朴,是难得一见的木雕屏风杰作。
把中国传统名画搬上红木,是蒋宝良2009年以来的创作方向。他特意选择了界画作为主攻对象,以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主体,融人物、山水、花鸟等要素于一体,复兴了这一被“遗忘”的艺术门类。但是,界画题材的名画层次丰富,画面复杂,需要透视精准,刀无虚发,否则就会失之琐碎,红木幽深浓郁的色泽也容易造型视觉模糊。为此,蒋宝良通过设计,对名画内容扬长避短;同时把东阳木雕平面浮雕中堪称精髓的平面压缩和分层技法,磨练到极致,使得花板上的每个平面分层清晰,压缩到位,干净素雅。在此基础上,他把红木家具制作中的刮磨工艺移植到红木雕刻中,利用刮磨后花板彰显的红木肌理、形成的镜面效果,略去了非必要的背景如云气、水纹等,使得画面虚实有致,意境空灵。这套技法被他命名为『素面檀雕』,其具体技法被收录进《东阳木雕家具卷》,供行业同仁学习参考;又形成专著《姹紫嫣红-红木家具雕刻漫谈》,由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
细看这些展品,它们有着共通的个性:不仅画面优美,而且造型雅美。多年浸淫于传统红木家具制作,蒋宝良深谙中国传统家具的型、材、艺、韵“四美”,极其讲究比例和线条。他设计的屏风外框比例精当,线条流畅,雕刻简约,外观高雅,与画面华美丰赡的屏心结合,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何为“简繁有道”,那就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些造型素雅的屏风,各个部件的结合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每根外现的线条都费工浩繁,充满张力,仅从这种东阳人俗称的“线脚”,就可以窥见他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一个初始文化并不高的木雕工匠,何以能创作出高贵中见文雅、优雅中见雍容的精品?蒋宝良说,除了不断精进雕刻技艺,还要不断学习提高审美。除了揣摩大量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他还多方请益,学习中国画绘画艺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此次他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的新作《百年好合》挂屏,设计图就是他对博古题材古画的临摹作品。整个画面背景光素,空洁无物,让观赏者的目光能专注聚焦于画面中心的博古架。架上的花盆里,荷花娇美,荷叶飐风;万年青叶染斑斓,花开烂漫。被摘下的几朵红蕖,正在经历最为绚烂的一刻,嫣香脉脉。四五个毫米的雕刻厚度内,蒋宝良用细致入微的刀法,演绎出几十个层次,动感强烈的花叶造型,令人如观舞姬曳裙、彩凤惊飞,就连花盆上的纹样也用细如发丝的线条演绎得丝丝入扣。
“观蒋宝良的木雕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为了美而创作,创作美的精品,在他的意识里,并没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因此他不为迎合市场而创作,而是怎么美怎么来,什么美雕什么,丝毫不理会现实功利的取向。”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初伟评价这位高足,“他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标准,以及对美的事物专注而投入的迷恋,让东阳木雕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这种精进技艺、精研作品的执著,正是新时代工匠该有的文化自觉。”拓展雕材,开红木雕刻生面。
除了雍容华贵的“重器”、超逸脱俗的“时玩”,此次展览还增添了数件古雅可爱的“长物”——小叶黄杨独板屏心小座屏。色泽淡黄的小叶黄杨用于雕刻宋代小品画,自有一种浓郁的书卷气;简洁的外框则以小叶紫檀为材,活脱脱就是“姚黄魏紫”的木雕版。质地洁雅的小叶黄杨经过刮磨后,柔和亚光的质地与宋画小品空净无物的背景相得益彰。“宋画小品背景多呈淡黄或者浅棕,有种岁月沧桑的意味。”蒋宝良说,为了呈现这种天然的“作旧感”,他经过市场调研,比较了多种材质后,选择了小叶黄杨。虽然它不是红木,但是它成材缓慢,“五年长粒粟,十年长粒谷”,因此肌理紧致。又因为小叶黄杨空心较多,所以宽幅在一尺以上、不裂无疤的独板极为难得。然而,为了更好地表现古代名画的神韵,即使『十材九空』,蒋宝良仍坚持上马。他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拓展雕刻材料种类,更是为红木雕刻另开生面,使得画面更加清晰,意境更加清雅。
为了丰富古画小品雕刻,蒋宝良特意跑到卢宅肃雍堂,仔细观察前人的雕刻,找到了清代黄郁文为肃雍堂灯架雕刻的《风尘三侠》画面,历时数月复原成一座小叶黄杨独板屏心小座屏。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他感觉自己逐渐接近古人的心境,一种超然物外、从容游弋的心境。“今天的人们,生活环境优裕,远远胜于古人,更应静心创作,让作品从精品迈向妙品、能品、逸品甚至神品。”他的这种心态,让范佩玲深为欣赏。她认为,蒋宝良红木雕刻艺术兼顾东阳木雕与红木家具两大工艺门类,丰富了东阳木雕的艺术表现力,增益了红木家具的文化吸引力,反映出他汲古修绠、踵事增华的学习力与创造力。这是真正的致敬传统、传承非遗!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