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党在理论创新中反复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受教于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精神鼓舞,谨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按照「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释」的指示;今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角度,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出发,「挖掘」出《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之义;「深入」于佛、道、儒、宗(耶稣基督三教)、伊(伊斯兰教)、犹(犹太教)等各宗各教宇宙本体论;「符合」于革命导师「哲学理念」,「解释」于日用百事、天地万法……使被「尘封」的「绝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心三藏」破门而出;将之隐晦、艰涩、深奥、玄秘、不可思议的佛门名相概念,明朗化、通俗化、简单化、日常化、具体量化为「宗教中国化」教育;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脱颖」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共产主义宇宙观。期望能将个人修行与爱党、爱国、爱民、爱教有机结合;将传统的「政教互忌、教教互忌」的种种阻隔,转变为「政教互摄、教教互摄」的肝胆相照;将消极、半消极型的「权小方便」(权教),升华到积极、创新型的「圆实常化」(圆教)。
一、佛教大小乘分与权实之别
(一)圆实佛教与权小佛教地位辩证
1.佛在《法华经•方便品》一百多处,将《法华经》说为「唯一佛乘」「真实」之教(圆实佛教,下同);而将余一切经说为「三乘」「权小」「方便」之教(权小佛教,下同)。
2.佛在《法华经•信解品》将《法华经》喻为「如来知见宝藏」「法王大宝」,将余一切经典故作矫枉过正之说,喻为「诸法戏论之粪」。
3.佛在《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讲「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4.佛在《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以十大比喻,将《法华经》称大、称高、称父、称王,而将余法作小、作低、作子、作臣。
5.必要说明:
(1)《楞严经》就是《法华经》,二经本同一体,此乃佛陀本旨。
(2)《心经》乃《法华经》与《楞严经》画龙点睛之笔。
(3)《佛说阿弥陀经》自古说为「法华秘髓」。
(4)《法华经》《楞严经》《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四部经阐述的「一心三藏」之义,一脉相承,义理贯通,可为「圆实佛教」代表作。
(5)「学习强国」隆重推出《妙法莲华经》为佛教精品。
(6)关于开国领袖的纪录片第五集,介绍其研究《法华经》《心经》等经典。
6.祖师大德将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作以下分类:
(1)人、天、声、缘、藏、通、别、圆。其中人、天为内凡教乘;声、缘为小乘圣教;藏、通、别、圆为大乘。总为八大次第。
(2)亦有将声闻、缘觉、佛乘(藏通别圆),说为三乘圣教。
(3)亦有将藏、通、别,说为「三乘菩萨法」「三法印」,而将圆实教乘说为「唯一佛乘」「一实相印」。
(4)亦有将八大次第中前七,一并说为「权、小教乘」,为「方便法」,为「不了义法」;第八说为「圆实佛教」「究竟法」「了义法」。
(5)千古公论「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分述一•(一)
佛说、祖说佛教不是「权教」,更非二乘、人天之教,而是「圆教」「实教」。
1.《法华》《楞严》「一心三藏」理论,乃哲学社会科学之「发展战略」!乃佛陀金口钦定「唯一佛乘」!
2.「唯一佛乘」即「圆实佛乘」才是佛教。由其着眼宇宙本体,从有情无情、天地万法这个「战略目标」出发,刨根究底、正本清源、究竟了义、圆满真实,堪称绝对真理,堪称「有情无情、世出世间」无漏妙法。
3.「权教」不是佛教,而是「菩萨教」「入世圣教」。由其着眼有情世间社会公益、伦理文明、广结善缘、持戒律己,堪称相对真理,堪称「有情入世间」妙法。
4.声、缘不是「菩萨教」,而是「小乘」「出世圣教」。由其遁世独善,堪称「有情出世间」妙法。
5.人、天乃佛门内部凡夫之教,由其行持人文道德,堪称「有情入世」善法。
6.前七教乘,要么局小于人、天福报,要么偏空于定性声闻、辟支,要么执相昧性于藏教,要么执性昧相于通教,要么性相次第于别教。
前七方便,为「不了义法」。佛于《楞严经•卷三》七次申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亦如《华严经》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此乃佛陀,为矫行人迷执「不了义法」之枉,故作「过正」「激将」之说。虽无「实义」,虽名「魔业」,一定时空之内,也能起到安定、团结、和睦、进步等积极作用。由其不是从根解结,难免浮虚之嫌,不能彻底、真实解决个人修行和社会问题,易被浮躁、伪善乃至别有用心之人曲解利用。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界定权实之别、大小乘分、利钝胜劣。
(二)「圆实佛教」——十一要道、圆具化身(七身功德)、十三种识、十三种色
1.「十一要道」,铺设道场,别开生面,圆满佛法。
(1)如是我闻——开山头炮,千经标的。
(2)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诸佛通称。
(3)一心三藏——正修行路,天地总纲。
(4)一实相印——真真如性,印证万相。
(5)缘起性空——随心应量,法尔如是。
(6)不二法门——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7)双遮双照——一体两面,遮照同时。
(8)因缘果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9)两种授记——分真自记,圆满佛记。
(10)华开莲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悟即解脱,无修无证,成佛分真。
(11)瓜熟蒂落——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千万亿劫,圆满功德,证佛极果。
2.「圆具化身」(七身功德),全性起修,循序而进,圆融佛性。
(1)「如」者,「阿」者,「空藏」「无相」也,真如本性,法身义。
此「法」,不生不灭,原来如此,故「如」。
此「身」,「阿」字发音,「阿」字表「无」,比同「无相」。
此「法」此「身」,真如性相,一无所见,却蕴却藏,森罗万象,故名「性具功德」「空如来藏」「无相之实相」。
「空」既藏「有」,「空」即「不空」——「空不空如来藏」也。
「性」具「功德」,「真」即「非真」——「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
(2)「是」者,「弥」者,「识藏」「识相」也,真如妙用,报身义。
此「报」,能嗅能触,见闻觉知,故「是」。
此「身」,过现未来,满十方界,故「弥」。
此「报」此「身」,识心变动,若言其「空」,「变动」不无;若言「不空」,真如心相,半见不见;概念为「空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也。是名「识藏」,是名「识相」。
又,此「报」此「身」,法身随缘所变,「空」即「不空」,辩证为「空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显现由心,「不空即空」,辩证为「不空空如来藏」「相即无相之实相」——「空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是名「识藏」,是名「识相」。
(3)「我」者,「陀」者,「不空藏」「无不相」也,真如体相,色身义。
此「色」,形相毕真,明白无它,故「我」。
此「身」,森罗万象,俱为量化,故「陀」。
此「色」此「身」,为法身随业所现、为报身随缘所变,其空不变,是为「事造功德」「不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
「空」既不变,「不空」即「空」——「不空空如来藏」,即「空不空如来藏」也。
「事造功德」,源于「本具」,虽「相」实「性」,「相即无相」——「无不相无相之实相」,即「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
(4)「如是我」者,「阿弥陀」者,「如来藏」「一实相」也,「真真如性」,正身义。
此「正」,具「法身」「报身」「色身」,「三位一体」,故名「如是我」。
此「身」,总持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而成三相续相(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故名「阿弥陀」。
此「正」此「身」,以「一实相印」,五蕴「法界真相」,即圆融「无相、无不相、无相无不相」为一体,《楞严经》说为「真真如性」。
此「正」此「身」,以「一心三藏」,五蕴「法界真理」,即圆融「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为一心,《楞严经》说为「真真如性」。
此「正」此「身」,非一非二,非自非他,却又即一即二,即自即他,是为「三位一体」「不二法门」。
说法至此,佛陀金口,叹为「唯一佛乘」「胜义中真胜义性」,方名「无戏论法」!
(5)「闻」者,「佛」者,「觉藏」「觉相」也,「妙真如性」,觉身义。
此「觉」,觉「正身」义,知「不二」法,「和光」佛土,明心见性,故「闻」。
此「身」,明「三藏」理,照「实相」印,「同尘」秽土,度人化世,故「佛」。
此「觉」此「身」,「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不历修证,直从文字般若,闻即解脱,证菩提智,成佛分真,亦名菩萨。
(6)「如是我闻」者,「阿弥陀佛」者,「金藏」「金相」也,「金真如性」,金身义。
此「金」,圆证「如是我」——非如非是非我,即如即是即我,随缘现如现是现我,「圆照法界」,故名「如是我闻」。
此「身」,应无所住、无所不住,住即不住、不住即住,究竟涅槃,故名「阿弥陀佛」。
此「金」此「身」,「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随缘度生,默化习气,增上品位,证涅槃德,成佛圆满,亦名「极果」。
此「金」此「身」——「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所有佛陀,皆是「阿弥陀佛」,并非仅指「西方教主」。
此「金」此「身」——「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声闻、辟支、权实诸位菩萨皆光皆佛,只在分真;唯此「金身」,为极、为尊、为诸佛王。故称佛陀。
又,所有佛土,皆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也非究竟方位,「西方」寓义日落归宿、金秋成就之理。否则,「西方」的「西方」,往生何方?
(7)「如来佛」者,「本末究竟」「大方广佛」也,「全真如性」,全身义。
此「全」,见之《法华经•方便品》中,十个「如是」,方得「本末究竟」、个个成佛。
此「身」,见《法华经•见宝塔品》之「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以多宝如来全身舍利,寓意法界众生共成佛道。
此「全」此「身」,十方法界,倘有一人、一物、一事、一时、一处、一丝、一毫,未证金身,就不能够称为「全身」!
怪不得,地藏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方知没有哪一尊佛不是地藏菩萨!
怪不得,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位古佛降世,现天身、人身、菩萨身乃至贵贱、善恶、情无情身……现一切相,度一切生!方知没有哪一尊佛不是四大菩萨!
(8)以上七身,总为「化身」,统称「化身」。有情四圣六凡、无情地水火风,无非自性变化,一化一切化,一切无非化,是故说为「圆具化身」。
此「化」,见诸《楞严经•卷二卷三》将之「四科」「七大」一一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身」,见诸《楞严经•卷七卷九》将之「十二类」众生互为轮转,犹于「日月薄蚀精气」,无情众生「出生国土」特别拈出。
此「化」此「身」,非一非七,即一即七,十方三世,无有一法不在其中!唯依迷悟、行持之分,而有圣凡、品位之别!
3.十三种识,对应七身功德,统一为化身。
(1)前五俱生意识——五根(眼耳鼻舌身)对五尘(色声香味触)而有俱生直觉,前五识也。
(2)第六意识——意根在前五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为知觉,或意根对法尘回忆、分别之知觉,第六识也。
(3)第七种识——亦名末那。由其「去后来先」作主人,方便说为个体位上真人;又其带真显妄,亦名半真半妄之心;再其由圣即凡,由凡返圣,又名传送识。第七识也。
(4)第八藏识——亦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有说合四相无明(生相、业相、转相、现相)、总见相二分(前三相为见分、后现相为相分),揽诸种识(末那)而为藏识,故冠「八识心王」之号。又说第七识与第九识和合为第八识,真妄和合之心也。又说既总见相二分,而见分为胜义心法,相分总胜义色法,似可说为法界蓝图之雏形。
前八种识,总名心识、意识、妄心、半真半妄之心,对应报身。
(5)第九真心识——无垢识,亦名白净识、净识、庵摩罗识、真如、真心、真空、空藏、本识、本性、自性、空性、佛性……性具万法,却无一丝痕迹,第九识也,对应法身。
(6)第十色识——《心经》有教「五蕴皆空」,进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依「等量代换」「三段论」形式逻辑推理,「色亦是识」也,次第说为第十识,对应色身。
(7)第十总识——色识加前九种心识,成「心、色二识」,成总十识,说为「正识」,对应「正身」。
第十总识之前,皆是方便、权宜。佛陀说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唯于此处,将「色」辩证为「第十识」,正悟「总十识」。「总」者,「识色空」三位一体,管你懂与不懂、信与不信,本地风光,法尔如是!故而说为「正识」。
《阿弥陀经》有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无量法界总括而为「十方三世」!以「十」为圆、为满、为通,唯「十」左右逢源,凭「十」上下贯通;以「十」「纵贯三世,横包沙界」,唯凭纵横交错当下一念,把握宇宙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事事处处,立体坐标十方三世、天地万法。故而说为「正识」。
(8)第十一觉识——「佛」者、「闻」者,明悟此「十」,当下解脱,蒙佛授记「分真即佛」。是故说为「觉识」「觉身」。
(9)第十二金识——「阿弥陀佛」「如是我闻」,菩萨布教,度化众生,潜移默化兼破习气,千万亿劫方得圆满,成佛极果。是故说为「金识」「金身」。
(10)第十三全识——「大方广佛」「如来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究竟即佛」。是故说为「全识」「全身」。
4.十三种色,对应十三种识、七身功德,统一为「圆具化身」。
(1)八种识色——对应前八识,是为报身色。
(2)第九真色——对应第九识,是为法身色。
(3)第十色——对应第十识,是为色身色。
(4)第十总色——对应总十识,是为正身色。
(5)第十一觉色——对应第十一识,是为觉身色。
(6)第十二金色——对应第十二识,是为金身色。
(7)第十三全色——对应第十三识,是为全身色。
此说依《心经》「五蕴皆空」「色空」诸句,辩证而有。
分述一•(二)
「十一要道、七身功德、十三种识、十三种色」,直从宇宙本体揭示天地万法本根本源、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其中法身——真如本性,真心之体,「毗卢遮那」,清净灵明,湛寂绝痕;万法同一,当下即是;当下虽是,却不可见;虽不可见,智慧能知;本土风光,法尔如是。四圣六凡,情与无情,共具别具,本有本藏。世法所谓,天理冥谛。如看电影,正影之时,不见银幕,终不说言,电影即真,哪有银幕?亦如拳掌,拳时掌隐,掌时拳藏,终不说言,此拳非掌,此掌非拳。
其中报身——半真如性,智慧妙用,「卢舍那佛」,遍一切处,八识心王,随心应量,身识直觉,意识分别,末那执著,情无情界,差别迥异。
其中色身——非真如性,尘世色相,「毕竟同中,生毕竟异」「劳久发尘」「颠倒华相」「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耳目身受,「三相续相」「是非锋起」(《楞严经•卷四卷五》)。圆实教乘,在相见性之「相」;通禅教乘,破妄见真之「妄」;声缘小乘,假人真人之「假」;有情凡夫,「认物为己」之「己」(《楞严经•卷一》)。
其中正身——真真如性,一心三藏,一体两面,不二法门,是即非即。 四圣六凡,情与无情,十方法界,本具本现。至于贵贱优劣、苦乐祸福,各依法、报、色三身,随缘净、染二业,「随心应量」「酬业受报」。
其中觉身——妙真如性,心性起用。「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发明便解脱」,成分真即佛。一切众生虽具虽蕴,唯有觉者,当下受用。
其中金身——金真如性,圆满即佛。「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悟后进修,破除习气,纯金无杂。一切众生虽具虽蕴,唯佛极果,圆满受用。
其中全身——全真如性,大方广佛。本末究竟,究竟即佛。笔者唯是,说说而已。其中妙用,非到其时,不堪其说。非临其境,何敢冒说?纵佛如来,亦有「已说今说当说」之忌,今人只说「已说今说」之事;「当说」唯待后人去说,世法、佛法共遵之理。
以上七身,一统化身,百千万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也!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挖掘、提炼、明确、圆融、圆通、圆满佛教门内各宗流派理念和行持规则。
实佛教宇宙本体论十九科门对照表
说明:
1.此依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将「传统佛教」的「五大洪名」——「如是我闻」「阿弥陀佛」「如来藏」「一实相印」「三身佛」;遵照法华奥典、楞严密因之旨,作「七辩证分」;并依《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论,如法「分、化、组、合」,合理演绎为「十九科门」、「一化」=「无量化」。
2.表中之「佛」表「分真即佛」「觉悟了的人」「各级菩萨」;「佛陀」与「阿弥陀佛」表「圆满佛」「极果如来」;「大方广佛」表一切众生全部成就「圆满佛」「极果如来」。
3.按《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分析:「受想行识」为八种识心(①「受」为「眼、耳、鼻、舌、身五种俱生意识」;②「想」为第六独头意识;③「行」为第七种子意识;④「识」为第八藏识之库),据此辩证而有「空=色=识」;而有「十三种识」「十三种色」两科;而有色识、识色、性色、正色、正识诸说。
(三)圆实佛教妙用
1.《法华经•方便品》佛令行人自己授记原则:「自知当作佛」(自己给自己授记)。
2.《法华经•法师品》佛教自记标准:「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3.《法华经•法师品》佛释「自记原则」和「自记标准」的理由:佛以挖井见湿,水已不远,比喻法华行人「闻即往生」「成佛分真」。
4.《法华经》第三、第六、第八、第九等品:记述舍利弗、阿难诸佛子等,先后数起人众,依自记原则和标准向佛请记,佛皆认可,并授满记(悟后进修若干亿劫成圆满佛)。
5.《法华经》第十七品,记述行人听闻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十来分钟开示,不离板凳,成就不同果位。下起罗汉,中经菩萨诸位,上至十地、等觉菩萨。
6.《法华经》后六品(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八品)多所记述,听闻一品经文,多少学人,不离会场,当下证果。
7.《法华经》第十二品记述龙女听闻妙法,当下成就极果如来。
8.《楞严经》末页,记述「四重、十波罗夷」重犯,瞬息就要断气下狱,「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分述一•(三)
千经万论,无量法门,谈玄说妙,道长论短,「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楞严经•卷三》)。唯有圆实佛教,纲举目张,证据确凿,让人正信、自信、自证、克期取证。
纲举,「授记」原则——「自知当作佛」(《法华经•方便品》)。
目张,「授记」标准——「一念信解,蒙佛授记」(《法华经•法师品》)。
证据,「授记」仪轨——行人自记分真之佛记,向佛请记,佛予印记,并授圆满之佛记。
确凿,「法会」功德——一场法会,或短或长,不离道场,当下证果。
正信,佛菩、诸天——若非真实,千古焉传!若人造假,天理何容?
自信,「自性」智慧——逻辑推理,自性辩证,人人皆是真理化身,本具自性智慧,只在用与不用。
自证,「当下」功德——以佛说为标准答案,以自性智慧为验证,对号入座。
此从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对照文件,对 比史实,审谛心态,自证自记。当年佛陀,责问阿难:「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楞严经•卷二》)
(四)圆实佛教妙用之因
1.《楞严经》前三卷,从七处破妄到十番显见,进而会通四科七大,先令众生觉悟如来密因:情与无情、人文百科、天地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让人明了宇宙来龙去脉之真相,先为点亮行人心灯!
2.《法华经》总共二十八品,其中二十五品,佛用大量「那由他」「阿僧祇」「尘点劫」「恒沙界」「太虚空」……这些不可思议的天文大数,说人、说事、说时、说处。良苦用心,旨在扩大行人心量。以此「密化之迹」,度七识个体位真人,「瞒」六识之「天」,「过」生死之「海」,到涅槃彼岸!
3.譬有一人,自出生始,即居陋室,身心俱局。一旦出室,身心顿旷。再复入室,身虽复局,其心岂局?是名「菩提不退」!
4.又譬气球,带物飞升,大能带小。气球,变量也(喻心量);物体,定量也(喻业障);心量,变量也,可以无穷;业障,定量也,止于当下。当下之业障,再大也是定量,比之无穷大之心量也是「一小不点」,以无穷之力举小不丁点,岂非如佛说为「譬如以尘扬于顺风」, 是名「带业往生」!
5.《楞严经》后七卷从无情四大成因(世界相续),到有情肉团身成因(众生相续),再到十方法界进化、十二类众生变异,揭示天地万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业果相续)。为修行人指明悟后进修,破除习气、增上品位之正修行路!
如制点心,油盐米面,原料相同,配比各异,其味岂一?修道亦然。四科七大,人人平等,质与量别,果报岂一?行真善美、戒定慧,成就胜妙解脱;执假丑恶、贪嗔痴,必会沉沦三涂。其中,质量决定升举沉堕,数量决定福祸大小。是名「随心应量」「因缘果报」「酬业受报」!
分述一•(四)
行人当下解脱,却不自知,反而求证于佛。佛悯众生,苦口问质:「云何自疑汝之真性?」复作狮子吼音「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劝修劝行,让人只知其然,昧所以然。唯有圆实佛教刨根究底、由流溯源,「一路涅槃门」。让人想成佛也成佛,不想成佛也成佛,就没有办法不成佛。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寓义喻义释义「注重最新解经」。
二、佛教对应各宗教派
笔者研究发现:在宇宙本体论维度上,各宗教派大同小异,异曲同工!所谓「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一)「圆实佛教」对应哲学宇宙本体论
1.「如」者、「阿」者、「空藏」「无相」「法身」(后文以「如」者、「法身」简称,下同),对应哲学「客观」义。
2.「是」者、「弥」者、「识藏」「识相」「报身」,对应哲学「精神」义。
3.「我」者、「陀」者、「不空藏」「无不相」「色身」,对应哲学「物质」义。
4.「如是我」「阿弥陀」「如来藏」「一实相」「正身」,对应哲学「统一体」义。
5.「闻」者、「佛」者、「觉藏」「觉相」「觉身」,对应哲学「认识」义。
6.「如是我闻」「阿弥陀佛」「金藏」「金相」「金身」,对应哲学「自由」义。
7.「大方广佛」「如来佛」「全藏」「全相」「全身」,对应哲学「自由王国」义。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一)
依上可说,「圆实佛教」与哲学殊流同源,其目的、方向、理路与逻辑并无差别,而其境界却大相径庭。
「圆实佛教」已涉七识末那、八识心王、九识真如。今承佛陀「已说、今说、当说」,结合自性智慧,从「圆实佛教」顺理成章「挖掘」双十识(色识、正识)真真如、十一识妙真如、十二识金真如、十三识全真如之「最新解经成果」。
而现代哲学对此尚未涉足,暂以「客观存在」作为抽象认定。其主流气势还停留在六识思维分别之中。因此,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恩格斯说「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总」与「源」是任何主义或思想所不可取代的,但可以趋向、接近直至等同。这就必须从「战略思维」上「挖掘」 ,从「辩证思维」上「认知」,从「创新思维」上「发展」。
其实而言,「圆实佛教」,实乃超哲学之哲学。
(二)「圆实佛教」对应科学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空白相——「空」。
2.「是」者、「报身」,对应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中波动相——「波」。
3.「我」者、「色身」,对应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粒子相——「粒」。
4.「如是我」、「正身」,对应双缝实验中「波粒空三位一体」义。
5.「闻」者、「觉身」,对应科学「发明」义。
6.「如是我闻」、「金身」,相似科学「全息」义。
7.「大方广佛」、「全身」,相似科学「元宇宙」义。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二)
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中,波前粒后、波后粒前,「空性」宛然。无奈现代科学执「有」昧「空」,熟视无睹。如此,波成无源之流、粒成无本之木。
此「空」非虚空之空。虚空乃顽钝之空,有相可见,归于色法;此「空」亦非科学所谓之「真空」。此「空」实为佛教之「真空」、「性空」之「空」,眼不可见,唯智乃知。眼看电影,智见银幕。虽无所相,心实不疑。于中当见,缘起「性空」之理。
可知,佛法乃超哲学之哲学,超科学之科学。其发展趋势,必融理性思维与科学实践于一体,成就华严「四无碍法界」。鉴于佛法超前,「七身功德」中「金身」与「全身」与科学「全息」「元宇宙」只相似而已,有待于未来科学之圆满、圆通与圆融。
目前国情,哲学、科学乃至社会各界,将哲学、科学与佛教对立,认佛教为迷、为邪者,不乏其人,只要调整一下认识问题的方式,这种心态不难纠正。
(三)「圆实佛教」对应马克思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马克思「灵」。
2.「是」者、「报身」,对应马克思「精神」。
3.「我」者、「色身」,对应马克思「世界」「物质」。
4.「如是我」、「正身」,对应马克思「总理论」。
5.「闻」者、「觉身」,对应马克思「觉悟」。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马克思「庄严」。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共产主义」。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三)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1861年5月,马克思致信恩格斯「科本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马克思说的「宗教」,包括犹太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等一切的宗教。党和国家对宗教虽有一定程度规范,应只是针对各教以实用主义偏解、偏执,造成教内教外种种误解、争议乃至战争,并非针对广大教民奉公守法、乐善好施、修身养性种种善行懿范,更非针对各教祖师宇宙本体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有望在各自宇宙本体论的前提下,正确践行权宜法则,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圆实佛教」对应恩格斯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恩格斯「理性」。
2.「是」者、「报身」,对应恩格斯「思维」。
3.「我」者、「色身」,对应恩格斯「人类」。
4.「如是我」、「正身」,对应恩格斯「自然」。
5.「闻」者、「觉身」,对应恩格斯「高级」。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恩格斯「成熟」。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共产主义」。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四)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讲「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也有说为「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就外文汉译而言,既可直译,也可意译。教义翻译,应具教理、本语、外语三通。是故,权衡类似情况,不必先入为主,「抱专守一」,可以根据文章主流气势,而作变通。何况此两种说法,酷同翻版。
(五)「圆实佛教」对应国教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心之力》「我心即宇宙」之「我心」;「我将无我」之「无我」。
2.「是」者、「报身」,对应《心之力》「思维心力」;「我将无我」之「将」。
3.「我」者、「色身」,对应「我心即宇宙」之「宇宙」;「我将无我」之「我」。
4.「如是我」、「正身」,对应「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我将无我」「共同体」。
5.「闻」者、「觉身」,对应「公忠体国」;「无我的状态」。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为人民服务》中「完全彻底」;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共产主义」。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五)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国际共产主义」「共同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状态」……如是种种,难道不是「阿弥陀佛」「如是如闻」「一心三藏」「一实相印」?岂非先圣金口与时俱进而现新貌?亦或后贤「挖掘教义」「返璞归真」?
人类果真明了《心之力》,践行「共同体」,共圆「如来藏」,自律「因果法」,谁敢贪腐作恶?谁忍战争掳掠?在严谨的宇宙本体论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大旗、国际主义大旗、世界和平大旗,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扛起。
(六)「圆实佛教」对应伏羲文化
1.「如」者、「法身」,对应伏羲文化「太极图」之「空圈」(或有说为「无极」)。
2.「是」者、「报身」,对应伏羲文化「太极图」之「阴阳鱼」(或有说为「两仪」)。
3.「我」者、「色身」,对应伏羲文化「太极图」之「四象」「八卦」(「万物」)。
4.「如是我」、「正身」,对应伏羲文化「太极图」。
5.「闻」者、「觉身」,对应伏羲文化「和为贵」。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伏羲文化「伏羲」。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伏羲文化「和谐世界」。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六)
如佛圆实之教,伏羲文化让人从本开悟,能得究竟解脱;几与一心三藏无二无别。如佛「权小」教乘,伏羲文化将个人「修身养性」,重在推演八卦人事;比之佛家将之「修心养性」,重在行善断恶、克己为人,相形见绌。通过真正落实太极宇宙本体论,不难解决。
此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参比佛伏二家,非同非异、即同即异。
(七)「圆实佛教」对应道教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道家「大道无形」之「道」。
2.「是」者、「报身」,对应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生」。
3.「我」者、「色身」,对应道家「三生万物」之「物」。
4.「如是我」、「正身」,对应道家「大道无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闻」者、「觉身」,对应道家「知常」。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道家「元始天尊」。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道家「道法自然」。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七)
如佛「圆实」之教,道教宇宙本体论让人从本开悟,能得究竟解脱;几与一心三藏无二无别。如佛「权小」教乘,道家执于个人「修身养性」,重在神仙之术、长寿之道;比之佛家践行「修心养性」之重在行善断恶、克己为人,相形见绌。通过真正落实道教宇宙本体论,不难解决。
此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参比佛道二家,非同非异、即同即异。
(八)「圆实佛教」对应儒教宇宙本体论
举对儒家「阳明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如」者、「法身」,对应「四句」——「心之体」。
2.「是」者、「报身」,对应「四句」——「意之用」。
3.「我」者、「色身」,对应「四句」——「物」。
4.「如是我」、「正身」,对应「四句」——「心、意、物」。
5.「闻」者、「觉身」,对应「四句」——「致良知」。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儒教「内圣外王」。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儒教「大同世界」。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八)
「传统文化」者,「传」到一心,「统」到三藏,「文」在教育,「化」在身心,是「四字解」。此「四字」义,与儒家阳明「四句」,并与道家「大道」互为解释,共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远流长,正气凛然!
相对佛、道二家而言,儒家宇宙本体论毫不逊色。而其世间行持,偏于人伦道德,无视畜生道之死活,更无涉及无情万物之真相,有悖万法平等之旨,相形见绌于佛道二家。通过真正落实儒教「四句教」,不难解决。
此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相形佛道儒三家非同非异、即同即异。
(九)「圆实佛教」对应犹太教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犹教「真神」(「耶和华」)。
2.「是」者、「报身」,对应犹教「知」(「思想」)。
3.「我」者、「色身」,对应犹教「人和万物」。
4.「如是我」、「正身」,对应犹教「宇宙」。
5.「闻」者、「觉身」,对应犹教「先知」。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犹教「摩西」。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犹教「和平世界」。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九)
如佛「圆实」之教,犹太教《圣经•旧约》崇尚「真神」「耶和华」→「知」→「人和万物」→「宇宙」,与佛「一心三藏」等各大宗教「宇宙本体论」,无二无别。犹太教徒虽不承认本教「三位一体」,而其教义教理,与之「三位一体」,同体异名。
如佛「权小」之教,犹太教作为政教合一的民族,亦有「犹太教十三条」与「摩西十诫」,本为规范教民与国民向善、爱教、爱国、爱民。至于其中行持出现一些偏差,通过精准解释「真神」「创造」之义,不难解决。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面对客观现状,权衡把握。
(十)「圆实佛教」对应宗教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宗教「圣父」(上帝)。
2.「是」者、「报身」,对应宗教「圣灵」(光)。
3.「我」者、「色身」,对应宗教「圣子」(「复制品」)。
4.「如是我」、「正身」,对应宗教「三位一体」。
5.「闻」者、「觉身」,对应宗教「觉知」。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宗教「耶稣」。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宗教「天堂」。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十)
这里宗教特指《圣经•新约》——《心之力》中所谓「佛性改良」之「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一些较小教派。
如佛「圆实」之教,宗教各派俱崇「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之旨,并明确定义,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灵、圣子三个位格,同为一个独一真神,完全同具一个本体,而非组合论。圣父也称天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爱的主,自在、永在的「神」,但没有形质可言;圣子可以说圣父的形象显现。此旨此义,酷同「圆实佛教」——「阿弥陀佛」「一心三藏」。可见宗教之神,并非中国人心目中鬼神之神。
如佛「权小」教乘,宗教倡导「博爱」「平等」「待人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逊色。对东西方民众的觉醒,对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于其中行持出现一些偏差,通过真正落实「三位一体」,不难解决。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面对客观现状,权衡把握。
(十一)「圆实佛教」对应伊斯兰教宇宙本体论
1.「如」者、「法身」,对应伊教「真主」「安拉」。
2.「是」者、「报身」,对应伊教「安拉之光」。
3.「我」者、「色身」,对应伊教「万物」。
4.「如是我」、「正身」,对应伊教「至全」。
5.「闻」者、「觉身」,对应伊教「天使」。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伊教「穆罕默德」。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伊教「至善」。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十一)
如佛「圆实」之教,《古兰经》明确称颂安拉是独一的、无始的、最高的、实在的主;是创造、主宰并超绝万物的主。亦如《天方典礼•真宰篇》论证安拉「无相至妙,难以言喻」。安拉之光创造天使,并由穆罕默德传达「启示」「六大信仰」:「信仰真主、天使、天经、圣人、后世、因果」(清代刘智《天方典礼》),此旨此义,亦同于「圆实佛教」——「阿弥陀佛」「一心三藏」。
如佛「权小」教乘,伊教亦有「五项功课」,规范穆斯林行人身、口、意三业行持,提倡坚守正道、行善积德、反省过错、预防犯罪、和谐共处。对提升国民素质、和睦家庭、亲善邻舍、助人为乐、安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其中行持出现一些偏差,一旦落实「六大信仰」,真正行持五项功课不难解决。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面对客观现状,权衡把握。
(十二)「圆实佛教」对应有情日常
1. 按照《楞严经》所阐述的「一念不觉有无明,三细六粗三相续」,以及《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法则,化繁为简,设以「一二三四」对应「七身功德」。
(1)宇宙起源,天地之始,归宗「真如」,此「真如」者,无形无相,无数无量,虽无形相,虽无数量,却具万法性具功德。强名为「一」。
(2)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生相无明),次第演变「业相、转相、现相」,合为「四相无明」(「生、住、异、灭」),进而以「现相无明」为缘而有「六识」,此「一念」「三细」「四相」「六识」,亦有说为「受想行识」。由其皆从「一」有,故设为「二」。
(3)「转相」向前作用,带出「妙圆」(真如本性)本具的「相性」而为「现相」;「转相」带着「现相」向后作用,复与「妙圆」本具的「根性」「黏湛发妄」;反复作用与反作用,而有肉团身根,进而「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天地万法,「炽然成异」。设为「三」也。
(4)从「三二一」反闻:「三」由「二」变,皆为「无量」;「三」「二」皆由「一」现,「三」「二」即「一」。由「三二一」,初番否定,「无量」归「一」;从「一二三」出流,二次否定,「一」即「无量」;「三二一,一二三」,是则「三位一体」,设为「正四」。
(5)明悟「正四」:直从「三二一」,逆流溯源,背尘合觉;复从「一二三」,愿身再来,和光同尘;合「三二一,一二三」,源流不二,彻法底源;明悟真实,自性发心,「公忠体国」,为伟为圣,设为「觉四」。
(6)从「一二三四……」,不断增上品位,成就个体位圆满功德,设为「金四」。
(7)由「三二一,一二三……一二三四!」成全体位大圆满功德——共产主义,设为「全四」。
2.例行对应:
(1)「如」者、「法身」,对应「一」。
(2)「是」者、「报身」,对应「二」。
(3)「我」者、「色身」,对应「三」。
(4)「如是我」、「正身」,对应「正四」。
(5)「闻」者、「觉身」,对应「觉四」。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金四」。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全四」。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十二)
正觉不离世间觉,离开世间没有觉。
没世没觉觉何觉,谈玄说秘皆邪觉。
正觉邪觉皆自觉,正邪受用不同觉。
世人苦苦累邪觉,故而辗转觅正觉。
正邪只在一念觉,发明当下解脱觉。
此「十句十五觉」歌,从辩证思维,利用自性智慧,认知真实之理。所谓「依智不依识」「实践出真知」。
(十三)「圆实佛教」对应无情万物
1. 再以「波粒二象•双缝实验」为例,类比天地万法。
(1)波前粒后,波后粒前,空无之相,是名「无相」。
(2)波动虚形,物理现象,无实质性,是名「虚相」。
(3)粒子实形,物质存在,形实可参,是名「有相」。
(4)三相宛然,非彼非此,即彼即此,是名「正相」。
(5)定业尽时,日月薄蚀,无情转情,即可比照:「觉四(觉相)」→「金四(金相)」→「全四(全相)」→「化」之次第。
2.例行对应:
(1)「如」者、「法身」,对应无情「无相」。
(2)「是」者、「报身」,对应无情空有一体之「虚相」。
(3)「我」者、「色身」,对应无情「有相」。
(4)「如是我」、「正身」,对应无情「正相」。
(5)「闻」者、「觉身」,对应无情转有情后「觉相」。
(6)「如是我闻」、「金身」,对应无情转有情后「金相」。
(7)「大方广佛」、「全身」,对应无情转有情后「全相」。
(8)「化」者,无机不被。
分述二•(十三)
比同《华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之旨,《楞严》更具情与无情,互相转变之义。若离现代哲学之辩证及科学实验,实难让人信服「无情亦情、无情即情」——这种「爆炸性」思维、「颠覆式」否定、「玄幻术」变化、「钢铁般」肯定的超级理念!我们应该感恩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和正信不可思议的佛法。
需要提及的是,无情的成就,须依有情之缘。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人类负有教化天地、广度众生之神圣使命!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此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归宗自性智慧,直透宇宙源底、根本、最末、最下、最难思议一着,奠基绝对、无漏真理!
圆实佛教对应情与无情、天地万法,辩证至此,已由「圆实佛教」,牵线佛、哲、科、马、恩、国、伏羲、道、儒、犹、宗(基督、天主、东正三门)、伊斯兰、有情、无情等「十七宗门」(国教分二,故有「十七宗门」);此从六大思维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各家宇宙本体论「实际理地」,初步圆成宇宙本体论,拟名「圆实常化论」,简称「圆实论」。
「圆」者,圆融圆满圆通,天地万法,不漏一法,不舍一人,不失一时,不缺一处;「实」者,本土风光,真实不虚;「常」者,无始无终而现始现终,常恒不变而现常现变;「化」者,化人、化事、化天、化地、化一切……
1.宇宙研讨对象——「天地万法」,「圆满」也,无漏无缺也;
2.宇宙本来面目——「法尔如是」,「真实」也,不虚不假也;
3.万法来龙去脉——「缘起性空」,「恒常」也,不生不灭也;
4.万法变化规律——「随心应量」,「应化」也,现生现灭也。
圆实常化论十七宗门对照表
说明:
1.此依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法制思维,将「圆实佛教」宇宙本体论分别对应相关教派宇宙本体论,而成「圆实常化论十七宗门」,证信于天地万法。
2.宗教合耶稣三教含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家,故将表内「十五宗门」,说为「十七宗门」、「一化」=「无量化」。
3.国教,国家主导教育义,含国家历任领导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三、综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共产主义世界观,本来就是「圆实佛教」「圆实宗教」——宇宙本体论;共产主义人生观,亦无异于「权小佛教」「权小宗教」道德观;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几乎等同各宗教派行持规则。只在名相、说法,各是其是;而其理念、行持,大同小异。
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各宗、各教、各派、各界,几乎将各自祖师之宇宙本体论,束之高阁,形同虚设,而成「绝」学;执其「方便论」「权宜说」而为宗旨、准则。枉将揭示宇宙本体规律的绝对真理,降维为人生观的相对真理,试问世界何能太平?如我开国领袖曾经扼腕悲叹「几人执著于真理?几人探求于本源?」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玄秘」「奥藏」的真理,亦应守正创新、自信自强。期望人类珍惜累劫难逢之胜缘,了却无量先贤之夙愿,将此尘封沙劫之「绝学」,「立心」「立命」于「万世太平」。(文/释印广)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