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铸文化之魂、强文化之基、兴文化之业。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更具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积极探索符合江西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发展新理念、新方式,构建了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初步建立起具有江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体系。
其中,大力推进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通过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让非遗与现代城市有效融合,将赓续千年赣鄱文脉、令人惊艳的江西非遗进行深度发掘与传承,成为推动江西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绳金塔、十字街、进贤门……几代人熟悉的地方,历史悠久;瓦罐汤、青花瓷、采茶戏……几代人熟悉的名字,传遍南北。
为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凸显和承载城市精神,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组建了一支60人的团队,历经365个日夜,累计行程5万余公里,足迹遍及全省11个设区市的100个县(市、区),探访了超800家非遗传承人和民俗特色项目,深入了解江西非遗传承和保护现状,吸引一大批非遗项目入驻,让非遗之美在省城南昌极具地标意义的绳金塔街区荟萃绽放。
南昌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绳金塔,历经千年而不衰。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应运而生。
非遗之美,荟萃历史文化街区
坐落于南昌市西湖区的绳金塔,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元904-907年),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朱栏青瓦,飞檐飘逸,古朴秀丽。
“竹编手艺我坚持了一辈子,现在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今年63岁的李年根是新余市级非遗项目洞村竹编第五代传人,如今他已经成为“网红”,收获粉丝420余万人,网友和周边乡亲都称他为“竹编老李”。
“柚子浮捏”这项民间技艺,上饶广丰的祝国根已摸索40余年,他用灵巧的双手不断打磨普通的柚子皮,创作出一件件艺术品。如今,祝国根已经掌握了一套柚壳捏花技艺,使得失传的工艺得以延续。
豫章刻瓷又称釉上刻瓷,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形成于景德镇,派生流传于南昌。第五代传承人李强在传承父辈刻瓷工艺的基础上,将南昌金属雕刻技艺与刻量技艺有机结合,成就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他们接触传统手工艺的机会不多。如何让非遗在年轻一代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心愿。
“为让更多非遗被挖掘、被抢救,焕发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江西非遗精髓,2020年8月,60人团队踏遍江西,系统梳理江西非遗美食、非遗演艺和非遗手工艺资源,只为让江西非遗能在这个千年之地——绳金塔集中绽放。”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有关负责人郑琳春表示。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挖掘这种核心竞争力,体现文化自信,通过非遗的演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
西安永兴坊文商旅有关负责人石先栋表示,江西山清水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把江西各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绳金塔,目的是通过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这个平台,让江西非遗“走出去”。
目前,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已集纳上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朝着浓缩原生文化、江西非遗新名片、赣鄱非遗聚集地的方向迈进。用美食美景唤醒记忆怀念,用时尚潮流助燃城市激情,借助非遗和文化,打造可触摸、可品尝、可感知、可参与的城市文化品牌。
传承创新,让非遗焕发光彩
《江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尊重非遗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基本文化内涵,着力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坚持守正创新,突破传统思维局限,开展“+非遗”“智慧非遗”等工作,推动江西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几平方米大小的店面里,琳琅满目的货物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在南昌绳金塔美食街,52岁的杂货店老板陈文停谈起绳金塔时滔滔不绝:“我在这里居住40余年,绳金塔对南昌人来说很特殊,一方水土,印在脑海中的浓浓乡情记忆犹新。”城市街道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这既是过去南昌人生活的体现,也是南昌历史的见证。
一支毛笔、一张宣纸,用笔尖点出来的拓片令人惊叹不已,这便是南昌颖拓。“我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发现的,他们三顾茅庐,把我感动了。”市级非遗项目南昌颖拓传承人黄宾辉谈到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团队拜访他时的场景,依旧很激动,“我愿意加入绳金塔这个项目,有信心把南昌颖拓发展壮大,更希望江西非遗走向全国。”
字门伤科推拿疗法是一项流传于江西民间的传统中医推拿医术,已有400余年发展历史,深受百姓欢迎,遗憾的是该疗法目前在传承上出现断代现象。宜春字门伤科推拿医术代表性传承人廖国生认为字门伤科推拿疗法如能继承弘扬,融入民众健康服务,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多姿多彩的江西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是一大亮点,其中南昌瓦罐煨汤制作技艺、临川篾编技艺、抚州浮雕技艺等都能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看到。南昌瓦罐煨汤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目录的代表,在千年发展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瓦罐汤是南昌极有烟火气的一种饮食文化。它体现了一种‘合文化’,就是把所有食材都合在了一起。”瓦罐煨汤制作技艺传承人余绍武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更应该把南昌瓦罐煨汤制作技艺展示给全国人看,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南昌瓦罐汤。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以文为本,以江西本土老字号与传统美食传承制作技艺组合的方式,用一场跨越经纬的旅程,将不同的匠心与美味呈现在大家面前。
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项、省级56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612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数量与青海省并列全国第一。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明显成效。
融合赋能,文旅业态由“活”变“火”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可见载体,是“活着”的城市记忆,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非遗不仅连接历史和未来,更融合经典与时尚。
今年春节前夕,在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赶工期、抓进度,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在这居住了60余年,这里曾经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居住在绳金塔附近的79岁老大爷石细来表示,在他的记忆中,绳金塔是一座历经千年的古建筑,历史悠久,虽然当时附近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但人气旺盛、热闹非凡。看到正在改造的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石大爷感慨道:“如今这里街道环境变好了、房子变漂亮了,我希望它越来越好。”
近日,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与香港米其林一星餐厅新斗记举行了签约仪式,为这座城市的繁华再添一份光彩。未来,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吃到江西本地的米粉、水煮、卤味等美食,还可以吃到长沙臭豆腐、金记糖油坨坨,广东的鸡蛋仔、肠粉。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将涵盖原生文化板块、城市艺术商业板块、金塔祈福板块、时尚网红打卡板块、赣派主题民宿板块,将给市民带来更高品质、更全业态的文旅体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负责人杨萍介绍。
去年11月底,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与老舍茶馆成功签约,此举不仅为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商业+旅游消费”的差异化运营模式创新赋能,更是发扬和共创非遗、传统、民俗的年轻化表达,让大家在游玩之中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交流文化,为消费者带来美好生活体验。
延续文脉,非遗保护从城市“再出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还是城市文明的载体。
“我们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通过宣纸刺绣等非遗传承人对历史的讲解,让居民感受非遗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其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非遗引入、培育、活化、传承,结合VR科技与中华米粉街等商业载体,真正让非遗和城市融合。”西湖区系马桩街道党工委书记江珊说。
“以前的集市、景区吹糖人,别人都以为这是老北京的手艺,但我要告诉他们这是南昌本地的技艺。”市级非遗项目溪霞吹糖人传承人熊传发说道,“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展示平台,可以让外地游客了解南昌本地非遗。”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绳金塔项目主要依托绳金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城市精神的凸显和承载,不断充实、丰富、完善、活化景区内涵,发挥文化特色和优势,塑造文化品牌,展示景区魅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如今,绳金塔这座千年古塔正在焕发新姿。当地政府围绕绳金塔周边商圈,依托绳金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唐风宋韵”历史建筑群,引进民俗文化体验、公益博览、“文商旅”融合、娱乐休闲等业态,倾力打造文化街区、艺术街区、金塔街区、网红街区、民宿街区,以及展现南昌民俗文化的情景式消费街区,再现老南昌的文化记忆。
专家观点
非遗保护
要加快融入现代生活
构建江西非遗高质量发展格局,彰显江西非遗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就要系统性谋划江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学会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中传播非遗。要努力创新非遗宣传形式,实现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助推我省非遗“走出去”。
江西非遗要丰富非遗保护传承方式,加快其融入现代生活步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江西非遗进景区行动,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项目等,稳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要加强“非遗小镇”、非遗特色街区建设,继续做好江西传统表演类非遗创新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提高江西传统表演类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立,就是用社会力量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实践。该街区的建立,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
江西省非遗研究保护中心主任 程 明
相关链接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
截至去年底,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总量达1200余片,与2016年底相比数量翻番;历史建筑总量达5.75万处,增长近5倍。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常态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
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福州三坊七巷,已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也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会客厅”、闽都文化的“展览馆”,连续多年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广州永庆坊始终坚持文化引领,以“绣花功夫”打造沉浸式岭南时尚街区,不断延伸老城活力半径,今天的永庆坊正从网红打卡地朝着广州文化新地标转变。(首席记者邵 平 记者 罗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