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及实践层面进一步做出了规范和指导。
《意见》就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设定了主要目标,目标的设立依据了文化发展规律,并且对文化与经济社会整体关系进行了综合把握。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与过去发生关系,更要与当下甚至未来发生密切的关联。这就要求在政策引导方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创意产业、旅游等领域的密切结合,让遗产深入且时尚地介入社会文化环境、百姓日常生产生活。
我们应当看到,非遗保护工作是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政策、财税以及舆论宣传方面,要积极引导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相关产业的融入,引导各行各业给予非遗更大的关注。
另外,传承非遗项目少不了传承人群的努力,光靠政府督促,非遗项目难有未来,也难以真正活起来。对此,要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让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受益;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把传承人队伍建设、宣传效果、市场反响作为考核内容;要善于借助一切形式和平台让非遗项目走进群众。我们常说“见人见物见生活”,要通过具体的奖惩办法,强化“非遗+生活”的思路,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呈现出新时代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百花争妍、百舸争流的创新景象。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途径有以下几条: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单纯地在旅游景区(点)、节庆活动中增加非遗项目展示或演示,也不是简单地在旅游商品研发和销售中增加非遗元素,而是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促进非遗与旅游在空间、功能、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推动相关旅游企业开发非遗线路。政府部门除了在审批环节给予便利之外,还应给予企业财税等方面的支持。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介入非遗相关产业。目前,要加强政策倡导、着力市场推动、着力推动更多企业关注非遗,比如利用非遗进行文创开发等。期望相关部门通过制度设计,鼓励企业、传承人大胆探索,用市场成效检验传承成效。
更好地推动全社会特别是掌握着产业优势、对市场灵敏、具有融资优势的社会资本对非遗经济的关注。这也能推动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从而培育知名品牌,带动更多参与者参与市场竞争,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担当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角。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