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艺术访谈

近墨山人:非逻辑,新水墨

来源:博闻旅游指南 作者:黄华    编辑:Lily     浏览量:
2013-06-19

  嘉宾简介:

  近墨山人,原名武东风,安徽涡阳人,1968年生;1982年开始临摹柳公权玄秘塔;1985年悬笔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等,并迷恋八大山人画和古代草书《古诗四帖》;1988年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用高提笔法临摹颜真卿《争座位》帖和《张迁碑》《衡方碑》两种汉代碑帖,期间多次拜访过江西老画家、八大山人传人胡献雅并受其指点;1992年参加工作后持续写写画画;1994年开始研究西方现代绘画,主要有梵高、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夏加尔等,逐渐掌握西画技巧,期间临摹大量素描色彩作品;2002年参加北京艺术博览会;2003年夏天进入上海画家村,期间创作的部分色彩作品在几家画廊售出;2004年开始研究当代艺术,期间对水墨、油画、书法做了大量的临摹和创作;2006年用高提笔的方法练习拖把功;2012年开始专注水墨画创作。


  【编者按】跟近墨山人的相识,纯属缘分。我在雅昌网上发现他的一些水墨作品,觉得有些不同,便给他留言,他很快给我了回复。后来我也没有太多的跟进,毕竟觉得入这行还浅,能帮到他的很少。再后来,他爱人联系上了我,并促成了这一访谈的实现。当我拿到这些饱含几十年默默钻研心血的文字时,才基本明了,一幅幅看上去不同寻常的作品背后,是一颗充满思辨并锐意创新的心。


  缺乏大师的当代水墨

  博闻旅游指南:当下水墨画正成为国内艺术界热议的话题,这和前几年热炒的以西画为主的当代艺术有些相似,你怎么看?

  近墨山人:从表面看有相似性,但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十年前国内兴起的当代艺术热,是某些精明的艺术品商人炒作的结果。中国几十年没出艺术大师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人心里都在期待各个领域里出现英雄或大师,某些商人正是抓住国民的这种心理,造出了一群艺术精英。他们的所谓当代艺术作品不过是对某些畸形社会现象做的特定技术处理,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灵魂深处的巨大爆发(如波洛克、培根等),也谈不上引领时代的新思想及新观念(如毕加索、沃霍尔等)。在没有正规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出现几拨炒作是正常的,此后遭到质疑甚至否定也不稀罕,就像当时艺术圈里质疑陈逸飞一样,现在也在质疑当代艺术了。

  当然,现在不乏个别有真水平的画家逐渐被国际市场接受的情况。但当下热议的水墨(主要是指创新)话题正是在前几拨英雄陆续倒下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界作出的客观而理性的探索,同时也是国人渴望找回文化自信的结果。

  只是,当下大多数国民对水墨艺术缺少深入的理解,仅凭耳朵或偶然见过的媒体宣传去判断,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观众,也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艺术创造者。另外,国人对身份的重视也导致艺术市场倾斜于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艺术家,而这些人的平庸和自负正是国人整体艺术水平的表现,也是当下水墨创新的障碍。少数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因为没有身份、条件而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可以断言,热议不过是个噱头,水墨发展还得靠那些有创造力的作品去推动。

  博闻旅游指南:你对当下中国的水墨画市场持什么样的一种观点?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近墨山人:我觉得当下中国的水墨画市场热闹有余,理智不足。市场规范形同虚设,法律约束毫无底线。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无监管的状态下进行的,艺术品交易中经常出现各种不规范现象,比如假拍、造假、洗钱、做局等等。由于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有限,使得很多人把钱投向艺术品市场,但由于法律保障的缺失使得大多数人选择私下交易,就是避开正规交易机构而直接同艺术家进行交易,这样使得很多著名画家成为复制作品的机器,有的甚至找枪手代笔。这样的艺术繁荣显然隐患重重,一旦风险爆发,市场将持续萧条。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什么市场能称得上公平公正,老百姓买瓶醋都要看真假,艺术市场买假自负正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就出现了热闹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但由于假品大量出现,使得市场没两年就熄火了。

  因此,只有法律约束到位,艺术品市场才能良性持久的发展,艺术家才会静下心去搞创作。在这一点上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机制应该是很切实际的借鉴。

  博闻旅游指南:你觉得目前中国的大环境适合艺术家创新吗?

  近墨山人:由于古今表现的思想存在差异,艺术家对环境的选择也有差异。古人往往表现一种世外桃源般悠闲高雅的情调,是一种逃避社会现实的心态,所以选择幽静林泉或清闲山庄之类的环境较好。今天的艺术家往往要表现现代社会给人心里的影响,多少带一些思想性在里面,加上对金钱的追求心理,艺术家大多往发达的工业化城市里跑。

  这其实很矛盾,一方面繁华的世界会骚扰艺术家,另一方面竞争与成功的念头又会激励艺术家。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的心态,如果天天想着赚钱与推销之类的事,肯定会影响创作状态。如果天天都有人买画,何必去创新呢?复制自己不是来的更快吗?所以有一个健全的艺术市场,比什么环境都好。

  中国人当下的心态就是浮躁,这是公认的事实,这种心境只会让人急功近利不会有益于艺术创新,同时大多数中国人无法从艺术中获得享受,而只在乎它值多少钱。艺术创新失去动力,宣传炒作才是正事。但从另一方面看却是一个大大的机会,一个高速发展了几十年的社会,却几乎没出现过有创造力的水墨画大师级人物,这对个别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来说,机会千载难逢。


  西画:心灵的自由,非逻辑

  近墨山人对国内外现当代绘画艺术有其独到的见解

  博闻旅游指南:听说你除了创作还一直在研究国外当代艺术,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有什么收获么?

  近墨山人:其实我接触绘画比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偶然在一本杂志上见到几张梵高的画,当时感觉很震撼,他那厚重热烈的笔法我至今记忆犹新,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色彩。在上世纪末,家庭电脑基本没有,对油画的喜爱只能从书店里得到,国内的书店对国外艺术家的介绍是很少的,主要是十九世纪的前印象、后印象以及二十世纪初的那批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们,如梵高,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夏加尔等。

  现代绘画重视艺术家的心里感受,强调艺术风格的独创性,而不再受现实物象的束缚,这种自由度很大的创作形式,使人觉得绘画就是玩,是游戏,但作品里面的色彩感觉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写实油画,艺术家的独特感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现代绘画不仅是艺术的创新,也是思想的解放,各种音乐、戏剧、电影甚至商业,金融各行各业都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人们都在努力从现代绘画中寻找灵感,希望在自己的事业中也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现代艺术流派纷呈,大约结束于二战前后,它把人们从现实拉回到心灵,绘画从此成了纯粹的精神活动。

  我在学习毕加索作品时,发现了色彩规律,那就是贯通。这和中国画的气韵连贯应该是一个道理。还有就是色彩,线条的对比,现代大师们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灵感。这期间我也用很多时间去临摹黑尔编的三本《向大师学素描》,主要是欧洲古典素描。在表达造型方面,毕加索的眼睛对我启发很大,我发现他在看物象的整体轮廓,而非物象的细节、色彩等。这种观察方法在其他艺术家中是普遍的。

  有了电脑以后,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当代艺术上。二战后陆续出现的一批风格独特的艺术家,如Lucian Freud,Francis Bacon,Richard DiebenKorn,Clyfford,Mark Rothko,Andy Warhol,Jasper Johns,Georg Baselitz,Gerhard Richter,Robert Rauschenberg,Joseph Beuys,David Hockney等等,他们以全新的面貌使现代艺术得以延续,他们是当代艺术的开创者,也和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们一样,达到了后来者们难以逾越的高度,在手法上回归了一些古典技法,对色彩的处理比现代绘画讲究多了,在观念情感上更注重当下社会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不再是单纯的心理感受,更注重形式、观念,表达方式往往是一些非逻辑性的构成关系,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合理性。题材主要是社会、宗教、性等西方人关注的文化现象,材料几乎是所有的东西,纸、木、铁、废旧机器等等,只要艺术家想到的都可以用来搞创作。

  当代艺术把心灵的自由度发挥到了极致,也就出现了各种流派,如新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后现代,街头文化,涂鸦以及现在的多媒体,前卫艺术,当下世界等。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我选择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重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经常在苏富比,佳士得,菲利普等大拍卖场出现,且价格不菲。通过研究我发现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主要集中在高档画廊里,而高档画廊主要出现在国际上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上,所幸这些都有网站,近十年间我收集了不下十万幅当代艺术图片,主要是艺术家近十年的新作,使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不带有地域的局限性。

  我对西画研究的心得是,非逻辑。

  博闻旅游指南:你所了解的,国外艺术家的创新路线是什么样的,跟国内有什么不同?

  近墨山人:首先肯定每个人的审美特质是有差异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是正常的,在西方相对自由且大师辈出的环境下,他们一开始就明确自己要发展出既不同于前辈大师也迥异于同行的个人风格,睁眼看去那些出价不菲的画廊也正需要这样的艺术家。这种观念在中国也能普遍理解,但大多数人的做法却相对保守。

  西方年青人一般会在确定自己有艺术天分的情况下,才去走艺术这一行。而很多国内的中学生在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下才选择报考美术专业,就算少数有天分的年轻人有志于艺术创新,但在考取美院这一关上,要么被淘汰,要么强迫自己去适应那些纯技术的教规。中国的教育是要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就像砖窑烧砖一样,进窑烧之前你就已经被定型了。我曾见过中央美院一班十几个学生统一穿着黑头皮鞋,牛仔裤,画着同一张素描,画得都很精致,但看不出哪一张是谁画的。如果你看一下考美院的考生大军,他们考卷上的画也都一样。

  在对待技巧方面,西方艺术家大都采取运用或取舍的方法,他们明白艺术魅力来自于心灵,技术本身解决不了艺术问题,只有把技术融入潜意识,使之成为感觉的一部分,技术才会发挥艺术效力。中国的艺术家大都采用堆积技术的方法去搞创作。在国内他们认识不到这有什么不好,一旦到国外,自己就只能做街头画像的活。

       在市场方面,西方的观众或买家倾向于有新意的作品,他们相信创造力才是将来升值的基础,而中国则倾向于传统,画的像齐白石很受欢迎,很多有实力的水墨画家也只是把前辈画家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做一些改变,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实还是在老圈子里转。在大环境决定一切的情况下,想自由创新的艺术家几乎都是绝路。

       博闻旅游指南:外国人对中国画的认知较少,而且中国画的价位往往达不到国外大师的天价水平,从你对国外艺术的了解来看,主要是什么原因?

       近墨山人: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很少,主流媒体几乎见不到介绍国外艺术的内容,根本原因我就不说了,交流不畅也是个主要原因。大多数中国人对国画的认知都集中在民国时期出现的几位国画大师身上,那种墨味,那种美妙的自然情调,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画的传统和标准。如果经常看苏富比拍卖的那些国外大师的天价作品,你会发现,一幅画之所以高,不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好,而在于它的新思想或灵魂深度,或者说它是心里的图画而非自然情趣。

       国外的天价作品,往往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影响力,这种影响往往是世界性的。2012年就有两张过亿美元的画被拍出,一张是蒙克的《呐喊》,一张是培根的《镜中的作家》。

       从艺术效果上培根要高于蒙克,但艺术影响力上,《呐喊》更具有广泛性。中国画也有象潘天寿、石鲁这样有创造力的大师,他们在水墨表现空间上都有拓展,且有独特过人之处,但从思想内涵上不具有反映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复杂人性,或者说表现人性的深度或方式不被西方观念所接受,所以即使出现了天价,也只局限于中国人。我觉得水墨本身的墨味确实重要,但它不该就是全部,有墨味的画也可以有思想或灵魂的表达。 


       水墨VS西画,笔墨韵味与存在感

       博闻旅游指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西画的色彩感觉在表达理念与方式上有何异同?它们在艺术欣赏中处于什么地位?

       近墨山人:笔墨韵味与色彩感觉都是艺术家内心感受的表现,实质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形式。西方当代艺术中运用各种材料去搞创作的都有,他们都明白一定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这样才会把材料与感觉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很多水墨画家也知道要让水墨宣纸的浸润效果做得很充分,以达到墨韵充足的效果。

       事实上水墨画和西方现代油画有着相似的创作理念,西画重视心理感受而刻意降低绘画的真实感,百年前的塞尚就强调降低绘画中的文学性,后来的现代派画家都明白,要减弱所画物体的功能性,而强化其存在感,当代艺术中则普遍采用非逻辑的方法搞创作。总之,客观性被逐渐降低,主观性则得到加强。清代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在对待写生的问题上,水墨画要求不应真实的再现,而是把各种山水样式做出取舍、安排(手法很像西方的拼贴画)以期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在运用笔墨时,石涛强调一笔的重要性,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万这种一以贯之的绘画方法。尽管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好方法,但明显可以看出,水墨画从创作理念到艺术语言都有明显的主观性。

       中国人欣赏水墨画往往把笔墨韵味当做最重要的因素看待,如果意趣不足,则认为画品低下。西方人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对色彩感觉有了明确的认知,像梵高、马蒂斯这种早期的表现主义手法被认为是真正的创造性艺术。虽然之后陆续出现了各种流派,但色彩感觉在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是绘画的主流因素。由于二战后各种新绘画的出现,艺术的表现不再单纯依赖色彩感觉,而更强调思想性、观念性,色彩感觉降到从属的地位,单纯表现色彩的画被认为是玩色彩,档次不高。

       总之中国对待笔墨韵味是一贯的,西方的色彩感觉则逐渐变化。


作者  近墨山人


  博闻旅游指南:中国画的材料和油画有很大不同,这是不是中国画的短处?中国画有没有竞争优势?

       近墨山人:水墨画的基本材料就是毛笔、水墨和宣纸,也有人用特制的宣纸板,也有潘天寿这样的大师用手去画(指头画),这属于个别情况。水墨画独特的材料,表现出独特的墨味,这种墨味既有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也有水墨浸润产生的自然效果,既有形体感又有微妙的变化,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美,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可这种墨润效果。

       西方当代艺术有各种装置作品,所用的材料也是各种各样,这些材料在表达情感上明显那不如水墨材料。但是只要艺术家能感受到材料与灵魂碰撞的形式,那么材料的特性就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组合就有艺术效果。所以说材料本身没有高下之分,艺术家的水平才是差异的根源。

       我个人认为,水墨画的竞争优势非常大,这得感谢广大的中国水墨画家,由于他们的因袭模仿,使得绝大多数水墨画创作只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进行,从而把更大的创作空间留给那些有能力去创新的水墨画家。对比油画创作,竞争就非常激烈,从印象派至今,各种风格的油画层出不穷,今天的画家想在油画上创新会感到非常困难,很可能你的创作里有某位大师的影子,失败。

       而水墨画可表达的新形式非常多,之所以不被广泛开发,应该是中国人保守的思想和毛笔难以驾驭的特点导致的。

       博闻旅游指南:在你这些年研究对比的众多中外艺术大师中,你最喜欢哪几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近墨山人:我选择了五位对水墨有所启发的大师,他们的作品我经常打开看,其他人的一般不大去看。这五人是潘天寿、石鲁、培根(Francis Bacon)、巴斯奎特(Jean Michel Bsquiut)和加斯通(Philip Guston)。

       我觉得潘天寿的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美,他从年青时就学了一手吴昌硕的行草书法,古拙苍劲,如古树交柯,毫无媚态,画法也似猛虎下山一气呵成,有人讥讽为“强盗气”。

       秉性中有一种表现主义的疯狂欲望,让前辈大师觉得后生可畏。晚年书法画法都发展出独特风格,尤其指头画意韵古拙,满纸老懒之态,正是嗜墨成癖的典型写照。潘天寿的构图老谋深算,奇特中求平正,笔法老辣深刻,任性而简约。他已经把笔墨趣味提高到人生境界的高度,我觉得八大之后潘天寿是第一人。他把自己的绘画理念刻成印章,如懒道人,强其骨,一味霸悍等(懒道人,强其骨,一味霸悍是潘天寿常用的三枚印章。其中懒道人既是潘天寿的名号,又含有他的绘画理念。他画画主张骨法用笔,强其骨,一味霸悍就是用笔有力度,有气势。这两句能代表他的主张)。我最喜欢懒道人一句,写出了画家的创作状态,如狮虎一般,平时懒睡,捕猎时凶猛,所幸网上有一段潘老的视频,那伸缩自如的手臂,直起直落的笔法,令我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潘老有诗句:“偶然睡醒抹破纸,墨沈滞宿任驱使”,正是懒道人的样子,他的这种高人逸士般的状态,和现代西方大师如出一辙,平时心里不装人情世故,作画时如天风流泉,毫不含糊。我画水墨时,尽量使用潘老的笔法,做到整幅画中不出现一笔败笔。

       石鲁的画有个特点就是不甜。他的高妙之处在于他独特的笔法,可贵之处在于他拓展了水墨画的空间。他的书法奇肆而有法度,侧锋但能厚重,是一种临摹少而体会多的独创风格,我认为水平很高。在他的水墨画中经常出现这种侧锋运笔的效果,浑厚而富于变化。石鲁很重视艺术语言的独立性,经常把点线面配合使用,使一幅画中出现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且每一处都做到画里有笔,使画面既具常态,又很独特。由于他任性的笔法较多,有人说他野。他把西方写实油画的技法运用到水墨画中,但他并不简单地把明暗法移植过去,而是采用虚实法与明暗法交替使用的创新方法,他也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以简练的手法画出人物的神态,他的画法可繁可简,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想法。这和传统的套路画法大相径庭。他很重视传统水墨中笔法、墨韵、虚实、层次的表现手法,并用这些手法画一些自己常见的景物,既有新意又有传统。石鲁给我的启发是运用传统去表现新题材。

       培根是我最喜欢的大师,也是我学的最多但得到最少的老师。我不觉得他奇特的风格和他所受到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我认为这完全是他的性格所致,他天生就是这种人,把画搞得诡异而强大是他心灵的自然流露。老外称之为恐怖之美,我很想从他那里得到那种莫名其妙的强大,但仅仅是技巧上的理解,心理的强大无法学得。培根在手法上运用线条的曲直对比,繁琐的小色块与简练的大色块的对比以及色彩对比和层次变化,构造出一种神秘的空间效果,再把奇形怪状的变形人放入其中,一幅杰作就出来啦,他给我的启发是莫名其妙的强大。

       巴斯奎特是玩色彩的高手,他毫不在乎的性格使他的色彩丰富而多变。他很懂色彩大师玩弄色彩的手法,善于运用色彩对比,曲直对比,大色块与小碎块的对比,笔法的粗细对比,点线与面的对比,主与次的对比,他的色彩跳动很大,手法多样,总能在繁杂中找到平衡,后来的涂鸦客还没有人达到他的艺术高度。我觉得他和莫迪里阿尼一样是灵魂大师。巴斯奎特给我的启发是色彩的变化是无限的。

       加斯通就像西方的齐白石,总是以小孩般的手法去表现他感兴趣的物体,看上去既不真实,也不抽象,既无强烈的色彩感觉也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总是用不紧不慢的笔法去表现一些鞋底、酒瓶、大眼小孩之类的题材。但他的画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充满天真与疑惑。

       加斯通给我的启发是:用笔要缓,用心要真。

       博闻旅游指南:从你开始拿起画笔到现在,你对艺术的理解有怎样的变化?体现到你的作品里又是一些怎样的特点?

       近墨山人:刚开始搞水墨时,对水墨的认识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基本上就是山水花鸟之类的笔墨趣味。对创新水墨需要的各种能力还不成熟,仅仅停留在摹仿前辈大师的层面上。随着后来对新艺术的理解和书法功力的加强,或许还有一些心智的提高,已经形成了一套对水墨的发展思路,所以画面中经常出现一些不同于传统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但里面的一些手法墨味和传统笔墨是差不多的。 


       “我的笔墨从书法起”

       博闻旅游指南:有了前面那些研究基础,你认为画水墨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条件?

       近墨山人:记得潘天寿先生在总结水墨画时说过:艺术的高低终究要看境界,一层境界一层天。而境界正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以及心灵感悟的表现。所以我觉得有一颗想用水墨去表达情感的心是最重要的。

       几乎所有的前辈大师都会告诫学生去认真练书法和临摹前辈大师的作品。练书法就是要有用笔的功力,黄宾虹在画语录中列出几种不同的笔法样式,潘天寿也对干、湿、破、积等墨法作出解释,如果具备用笔的功力,这些都容易掌握。临摹前辈大师的作品,是要对水墨画的基本规律做到了解,比如笔墨韵味的表达,虚实浓淡的变化,层次与布局的安排等,有了这三方面的素质,那么开动脑筋去搞些水墨创作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下水墨创造往往要表达一种当代气息,所以对国际上那些大师级的现当代作品做一些了解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你对水墨感觉强烈,谁也不理,或许更牛。  

       博闻旅游指南:一直以来中国画因袭模仿的风气很盛,你认为制约因素是什么?

       近墨山人:一般情况下,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一个人满眼看过的都是传统,心里认知的只有墨韵,至于表现形式不过是山水花鸟古装人物的老套路,这种保守的观念一旦形成,任何新的表现形式都很难被接受。当你拿起毛笔摸一下,很软,蘸上水墨更软,画在软软的宣纸上,潘天寿说你要骨法用笔,就是要在软对软中画出硬的感觉来,这难倒了很多人。所以如果不具备用笔的功力,再强烈的感觉也难以表达。需要说一下的是国外艺术家中除毕加索有一些并不出色的水墨作品外,还没有哪个西方人用宣纸水墨进行创作,以他们的创新意识应该早就试过,很可能是这软软的笔墨让他们放弃了。

       博闻旅游指南:听说你从小就练毛笔字,后来读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再后来又怎样画起水墨画来的呢?

       近墨山人:这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小时候写毛笔字其实算不上书法,真正接触书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中学以后,每天坚持写柳公权的玄秘塔,笔画象刀刻一样进步很快。当时参加过几次省市的展览,但那几年的顺利却是后来坎坷道路的开始。

       记得那时候很喜欢郑文公下碑以及古诗四帖,也得到两本八大山人的画集,当时有个愿望就是将来能写出古诗四帖的水平,并且能画大写意的国画。因为老书法家经常告诫年青人写草书和画国画需要非常过硬的功力,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才可以去做。记得当时很迷恋八大山人的画,感觉他的水平很高,即使后来接触过各种艺术风格,八大的地位从未降低过。

       选择景德镇陶瓷学院则是因为它和陶艺有关,那时的天真无知是后来走弯路的直接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中学生一门心思考大学,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特长和专业。当时我学的是理科,不能报考美院。如果我那时报考美术专业,比如书法,国画专业,以后至少有个搞艺术的身份,那样的话后面会顺利的多。大学四年其实没学到多少书本知识,倒是在写写画画上花了很多时间,毕业时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在书法上的努力表示同情,最终通过了我的论文答辩。

       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坚持练习书法,期间搞过现代油画和水墨。2002年参加过北京艺博会,2003年夏末我在上海,当时上海有个画家村,在浦东,楼上钉了画家村三个大字。村长刘刚一脸大胡子。其他零散的只能算作画家的工作室。我在画家村住过两个月,并且在油画家画廊,未来姿态画廊卖过几张油画,由于画家村要卖出去,画家们各找出路,纷纷离开,我选择了回家。

       当时家里有了电脑,我开始研究国际上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图片进行收集,我觉得对艺术的认识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就在我认为可以在书法上有真正提高的时候,我却把主要精力转到了水墨上,主要是因为我不喜欢书法圈那种重身份轻水平的风气,而且由于对水墨画的各种因素的掌握,画水墨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  近墨山人 


       博闻旅游指南:你对书法下过很多年的功夫,请你简单说说练习过程和对书法的基本认识?

       近墨山人:1988年以前主要写颜柳楷书,之后用高提笔的方法,临摹《争座位》(这是颜真卿著名的三个行书字帖之一,另外两个是祭侄文稿和祭伯父文,后面是两个汉碑的名字)及张迁、衡方,坚持15年后,认为没有实质性的掌握而放弃,两年后以同样的方法练习拖把功5年,慢慢才对高提笔的方法有所掌握,特别是在写石门铭时,这种提笔捎的方法很实用。

       书法是一种看似简单要达到某种高度非常难的一种艺术形式,为达到一种含蓄万象的效果,书法家往往要穷其一生去学习古人,汉隶、金文的古朴,南北朝楷书的博大,张旭、黄庭坚大草的跌宕,都是书法艺术中永恒的经典,除了长期勤奋练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态。  

       博闻旅游指南:对于习书者而言,模仿古人可能要伴其一生,你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方法和创意?

       近墨山人:古人对学好书法的要素总结了三条:天分、取法、勤奋。唐初欧阳询虞世南都有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却自谓仅得王羲之皮毛而已。王羲之超然旷达的气质或许正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天分不可强求,取法就非常重要了,这里只简单说一下执笔之法。书法自北宋后衰落,之前的人都是用高提笔的方法,这种居高临下的方法不禁让人想起了古诗四贴,董其昌称其笔法为“凌空遥掷”,那种落纸云烟的感觉也只能提着笔梢去挥洒了,所幸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了,但要真正掌握非常之难。随便找一个书画展,开幕式之前各路名家纷纷到场,都要用毛笔签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捏着笔梢去写,尽管心里都明白这样写不好,但看上去很有水平。民国时期安徽太和县的张海观先生对这种方法有很高的表现。勤奋的难处在于坚持,所谓写三天海阔天空,写三年寸步难行。而坚持的真谛在于从书写中得到快乐,刻苦之说很不靠谱。  

       博闻旅游指南:你觉得自己在书法方面有什么收获或心得?

       近墨山人:书法是我人生的宿命,多年以来我从书写中得到快乐或解脱,但却给家人带来贫穷和忧虑。尽管我对汉隶、颜体行书以及石门铭有一定的掌握,但却把时间都放在了水墨画上,如果能把大量时间继续用来练书法,应该会有更稳健的进步。但个人精力有限,两者很难兼顾,况且书法市场是一个身份市场,从现实考虑,弃书从画比较合适。但我清楚,水墨画和书法只会相互促进,不会相互抵消。

       博闻旅游指南:请以几位水墨大师为例说说书法在水墨画中的作用。

       近墨山人:书法在大写意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往往决定画家艺术格调的高低,以李苦禅和潘天寿画鹰为例,李的墨法丰厚但用笔软弱,缺少强劲的精神内涵,而潘的墨色变化丰富且笔力强悍,艺术语言独立性很强,让人觉得老辣深刻,心灵感悟也因此加深。石鲁晚年好用粗笔大墨去表现华山的雄奇,他总能做到画里有笔,运控自如,墨韵浓厚且富于变化,绝无浮躁失控之笔。现在造假者很多,伪造一幅大师的假画不算难,难的是落款,因为书法内在的精神气质很难模仿。 


       中墨西材,中韵西色,非逻辑

       博闻旅游指南:多年东西方艺术的对比研究,是不是造就了你的水墨画看上去既有水墨画的笔法墨韵又有油画的题材构图?你是怎样定位自己的创作方向的?

       近墨山人:由于对中国书画以及西方现当代艺术长期接触和了解,我觉得绘画就是把颜色涂在纸上,不在乎画什么,只在乎怎样才能画出感觉,画出新意。由于对用笔的功夫及绘画基本规律的掌握,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决定不去模仿或改造前辈画家的作品,水墨画表达的空间还很大,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去画一些别人没画过的题材,比如运动员,汽车,各种动物等。现在很多中国人都有了新房新车,但艺术眼光却停留在半个世纪以前,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博闻旅游指南:具体谈谈你的创作理念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悟。

       近墨山人:首先我把传统笔墨做为自己水墨画发展的基础,它既是多数人认可的墨味,也是水墨宣纸本身的特性。如果违背这种特性,艺术效果将会降低。由于传统水墨画中色彩的表现比较少且前辈大师有“色难”之叹,齐白石对水墨的贡献主要是色味的处理,而自己对色彩又有偏好,所以画中搞一些色彩感觉是自然可行的。

       传统的题材与表达方式都过于程式化,就算有崔子范、王憨山那样的新形式,给人的感觉还是在老圈子里转,而且他俩的水平远不及齐白石、潘天寿。而自己对国际当代艺术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决定走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画家的道路,即用当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去表达。我的理念是,笔墨韵味,色彩感觉,非逻辑性构成。 


作者 近墨山人 


       博闻旅游指南: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来分析你的作品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近墨山人:我选水墨第2316号,它的题材是一个正在运篮球的运动员,一块大手表和几只貌似传统的鸟。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东西,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但放在一幅画里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联想,现代、运动、时间、传统好像都有联系。在构图上用鸟嘴的直线去破解运动员和手表上的曲线,使他们之间呈波浪形构图,具有完整性。在手法上采用色块与线条相结合,造成一种既有笔墨韵味又有色彩感觉的效果。总之我觉得这幅画能表达我对水墨的理解。

       博闻旅游指南:你的水墨画是不是属于曾经很流行的实验水墨那类的?

       近墨山人:不是。我记得毕加索曾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他说:我不探索,我只发现。当时有人认为他骄傲,我觉得他只是说了句实话,毕加索可以在毫无参照的情况下画出栩栩如生的人像或色彩丰富的抽象画,他很了解色彩与构图的基本规律,他在动笔之前就对这幅画有了大体的预想,所以他总能顺利地完成每一幅画。事实上这也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家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在遇到新题材或新形式时给自己找个实验一下的理由也很正常。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